13件作品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赛获奖 惠城全面推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略
学生在科技室体验。
学生在进行机器人组装。
▲惠城学子在第3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骄人成绩。
▲学生在不断测试机器人。
3月19日,第3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广州圆满闭幕。惠城区晒出骄人成绩单:共有13件作品获奖,分别为一等奖4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5件。其中3件青少年创新发明荣获专利申请奖,1件作品展板荣获全省十佳DIY展板设计奖。尤为难得的是,东江小学的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方案《爱护眼睛,拥抱光明》,及东江小学、仍图中心小学各有一幅科幻绘画共3件作品将参加全国大赛。
喜讯传来,人们无不击节欢庆,但在欣喜之余,亦有不解:面对全省如林高手,惠城区何以脱颖而出?日前,记者深入教学一线的采访纪实,还原了根由:近年来,惠城区着重将培养科技创新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推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略,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如今,惠城区各中小学已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的火种已根植在青少年的心间。
高度重视
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
事实上,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在惠城区由来已久。“我们今天正处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后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要培养创新型、国际型、综合型人才。而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孩子抓起。”惠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时间回溯到2011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惠城区将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负责人回忆说,当年,惠城区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利用辖区的资源优势,组织或指引青少年到惠州市科技馆、博物馆、民俗馆和农博会等参观,拓展科学视野。同时,把科技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坚持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展“五个一”主题科普活动,即看一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听一场科普报告或讲座、看一部科普电影或电视科教节目、参观一个科普场馆或基地、读一本科普图书,使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率达100%。
此外,惠城区还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通过逐年增加科普财政资金支出,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加快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在学校层面,重点推进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建设,并将科普活动室作为规范化学校功能室配套的重要内容,切实为科普工作提供完善的阵地保障。
经过几年的努力,惠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并探索出了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工作经验,2015年开始,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触角迅速延伸到了全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区级以上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覆盖面达30%,科普示范辐射力不断增强。去年,三栋中心小学机器人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 (WER)2016赛季世界锦标赛获得1项冠军、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受到了惠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林利育的肯定,他勉励学生“小科技有大作用,小平台有大作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再接再厉,敢于想象,投身创新实践,勇攀科技高峰,为个人成长再谱新篇,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学生还因此受到区政府的奖励。
师资力量
保障科技创新的质量
河南岸中心小学副校长杨文峰,还是本校的科技辅导教师。在本届创新大赛上,他本人的“教室多功能收纳柜”创新发明,荣获了三等奖。这种荣誉对他来说,已是稀松平常。近几年,他指导学生获得7项国家专利,组织学生参加第八届国际发明展活动获银奖,指导的机器人队在广东省机器人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指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多次获省、市、区的荣誉。
这些实实在在的荣誉,夯实了河南岸中心小学在业界的科技地位。杨文峰先后多次受邀赴惠城区大岚中心小学、文星小学作科普推广活动报告,还在惠城区中心小学科普学校经验交流活动作经验介绍。
从杨文峰身上可以看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提高科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据悉,如今惠城区几乎每个中小学校都有了专门的科技辅导教师。各学校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对在科技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的教师,在评先、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从而调动了广大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确保了科技教育质量。
惠城区对科技教师的培训也不遗余力。中小学科技辅导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区中小学校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都有全国、全省的知名专家学者被请到该区,为科技辅导教师授课。除了“请进来”,科技辅导教师每年都会“走出去”,观摩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交流学习。
除了专职科技辅导员,一些科技专家、退休教师、工厂技术工人、养殖专家等作为科技校外辅导员也来到各个中小学校,定期为学生授课。
实践活动
播撒科技创新的火种
“从2014年只有56所学校参加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到去年的68所,参赛作品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各中小学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持续高涨。”在“第32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报学习会”上,惠城区科协副主任科员李彦青对这些变化充满欣喜。
在他看来,这些可喜变化,源于一次次活动,一次次实践。
东江小学的科普读书月活动、河南岸中心小学的科技专业课、惠南学校的劳作课、富民小学的机器人实践活动……再加上已成为传统项目的“科技艺术节”,几乎每个月、每一周,惠城区的各中小学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科目之一。
科技创新重在实践。在富民小学的“机器人实践活动室”,凭借《中华好字画摹学装置》的创新发明荣获本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奖的李建稑,正在帮助学弟学妹们测试机器人。诺大的活动室,分成了多个实践区域。10多位同学,有的比照说明拼装机器人,有的依照指导调试着机器人。
镜头又拉回到河南岸中心小学的科创园。3位同学正齐心协力,完成机器人组装工作,随后拿到工作区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任务测试。四周放满了近年来获奖作品。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上亲身体会的快乐,学生们的探索精神越来越强。富民小学六(1)班何承坤向记者介绍了他已获得国家专利的小发明———《新型晾衣架》的发明经过。“寒假期间,听到妈妈晾衣服的时候抱怨不同的衣物要找不同的衣架,太麻烦。而且天气不好,衣服也难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牢记老师“哪里有不方便,哪里就有发明的种子”的叮咛,何承坤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发明之旅。在反复的试验、调整中,一款集可收缩、可转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晾衣架问世了。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的只是挖掘。”富民小学副校长赵霞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会让学生们受益终生。
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新闻推荐
近日,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驻点社工和一群老年志愿者一块,开展了“制艾粄,送温暖”活动。大伙精心制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