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承和创新诠释敬业济世医者仁心 惠州市中医医院励精图治五十余载,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市中医医院东江新城院区外景。
伍泽鑫。
戚红亮。
钟耀忠。
詹尚欣。
侯元婕。
黄桂琼。
“杏林春暖沐朝霞,绿叶扶疏绽百花。春华秋实五十载,老树新芽众人夸。”透过这首由患者写的点赞小诗,记者仿佛窥探出惠州市中医医院自1965年建院以来,历经了五十余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成长之路,转型升级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发展宏图,这背后凝聚的,无疑是数代中医人的赤诚之心与回春之术。
今日所见中医医者,已并非刻板印象中的 “长衫捋须老伯”,正如惠州市中医医院这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尽管他们仍痴迷药草,他们仍偏爱手法,但新一代的他们俨然更擅长萃取现代医学精华,再与传统中医特色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为患者提供与时俱进的诊治服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六位:伍泽鑫、钟耀忠、侯元婕、戚红亮、詹尚欣、黄桂琼。
伍泽鑫
精研骨伤医学 巧搭沟通桥梁
人物档案
科室:骨伤科
职称:主任中医师
从业时间:19年
还未走近伍泽鑫的诊室前,就已耳闻一串欢快笑声传出,原来是一位来复诊的银发老妪在挽起裤腿 “走秀”,“伍院长您看,做完手术后我妈走路都像年轻人了!”
70年代出生在海南岛边远山区的伍泽鑫,目睹了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从小在心中埋下治病救人的梦想种子。他回忆说,“治病救人,在父辈们眼中是门非常了不起的技术,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因此读大学时,毫不犹疑地选择了医学院校。”
骨伤科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动手能力强”,然而全身骨骼系统多且杂,既要掌握正骨理筋手法、小针刀、针灸、中药等中医传统疗法,也要熟练运用关节穿刺、脊柱椎管内给药技术、手术技术、影像技术等现代医学手段,谈何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伍泽鑫深知,面对千变万化的病情、日新月异的技术,医师的再教育至关重要,因而他在积极争取进修学习机会的同时,还不忘通过其他渠道自学 “充电”。“比如我经常用的这个APP里有许多成功的骨科手术视频,我习惯在手术前一晚抽空再看一遍,然后回想对比自己的手术流程,尽量完善每一个细节。”
天道酬勤。伍泽鑫医师现已掌握了骨伤科领域的多种先进技术,尤其擅长脊柱骨病、关节骨病等老年常见骨伤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他的杰出表现也赢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2014年,他当选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当选为惠州市医学会骨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为了让更多患者能够了解“骨病”的原理,伍泽鑫医师摸索出了一套沟通技巧——— 通过收集和整理的各种骨病的模型、图片、影像资料生动讲解发病原理和治疗过程。此外,他还习惯换位思考,比如有意识地了解各个地域族群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家庭状况、工作背景等,从而做到和患者的有效沟通、良好互动。如今,越来越多患者慕名前来,伍泽鑫医师表示,为百姓服务的宗旨永远在心里,医学的进步永远在路上……
钟耀忠
急诊先锋战士与“死神”赛跑
人物档案
科室:医务科
职称:副主任中医师
从业时间:19年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线窗口科室,肩负着急诊门诊、院前120和院内的急危重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多重任务,钟耀忠则是坚守急诊岗位近二十年的先锋战士,他还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广东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在多年奋战中锻炼了一身过硬的急危重症抢救技能。
填高考志愿时,回想起小时候家人、亲戚及邻居的病痛和悲欢离合,最终弃工从医,进入急诊科后却见证了更多的悲欢离别,但这一次,他有了改变命运的能力。“急诊科同时具有门诊和观察病区的双重功能,任务更为繁重。而且我们面对的急重症常是突发高危性的,病情处置更加迫在眉睫,所以要求医生要有正确全面的首诊诊断和及时适当的治疗。”为此,钟耀忠练就了一副强健体魄、知识全面、反应灵敏、处理果断、动手能力及协调能力强的好本领。
2004年,惠州市第三中学学生小芳突发在操场出现心跳骤停近二十分钟,经钟耀忠现场施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一系列高级生命支持后,成功复苏至康复出院。“回顾当年,假如当时反应不及时、技术不到位,又或者当时贸然放弃,后果就会截然不同了。”钟耀忠感慨道,如今担任急诊科副主任,走上管理之路,更是任重而道远。
依靠丰富的急诊经验,在新院区120院前急救启动时,他率领科室医务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使医院院前工作得到历史性突破,出诊速度稳居全市前二,快速保障辖区人民群众健康,出色完成各类突发事件急危重患者的紧急救治任务,得到120指挥中心认可。
去年9月,专业表现突出的钟耀忠作为第五批惠州市援疆医疗队队长,率领4名队友抵达新疆伽师总场医院。通过优化急救流程,加强业务培训,使医院的急救意识不断改变,急救水平不断上升,备受医院和总场好评。
“满招损,谦受益。”钟耀忠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多做停留,他表示,自己将在新岗位上继续发扬急诊工作作风,一如既往服务广大百姓。
侯元婕
“五心”服务赢得患儿家长信赖
人物档案
科室:儿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10年
留着清爽短发的侯元婕英姿飒爽,熟悉她的患者都知道,看似大大咧咧的她其实比多数家长都细心,正因如此,她在儿科这个公认的“哑科”依然游刃有余,加之其“五心”的服务,多年来都备受患儿家长信赖。
“我的妈妈也是儿科医生,看着她让家长重新露出笑容,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耳濡目染之下,侯元婕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选择了做一名儿科医生。
侯元婕回忆说,儿科的工作并非自己儿时旁观时那般轻松简单。“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不会主诉自己的不适,而且发病急、快,加之家长焦急围诊、患儿哭闹拒诊,这对医生来说就不只是技术上的考验了。”对此,侯元婕坚持以“五心”服务:爱心、耐心、信心、责任心、上进心。
“记得有一天下午快下班了,一对年轻夫妇抱着8个月大的宝宝来就诊,说是哭闹了一天,肚子有些胀,希望我开点药。”侯元婕查体后发现,宝宝的精神状况不佳,建议住院严密观察,“哭闹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小儿比较常见的是因为着凉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肠痉挛等,精神状态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患儿的家长认为她“小题大做”,坚决拒绝住院,侯元婕依旧耐心地劝其留院观察,并一直在医院守候着。“晚上八点多时,患儿突然呕吐,拉血便,经检查发现是肠套叠,于是立刻联系急诊安排手术。”因为抢得宝贵治疗时机,通过空气灌肠后就解除了危机,避免了因病情拖延而导致肠坏死而需开腹切除的后果。后来,该患儿家长一再感谢侯元婕的细心和负责,“虽说医者父母心,但像她一样比我们家长还上心的确实难得……”
因为身在中医院,侯元婕也在不断探索小儿中医特色治疗,比如通过推拿等手法减少药物使用,计划开展超声导入仪项目减轻患儿痛苦等。此外,她还积极开展临床科研,曾获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14年被聘为“惠州市科学育儿专家库成员”。
戚红亮
中医疗法援疆获赞“亚克西”
人物档案
科室:康复医学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20年
去年5月,一篇《广东医生火针疗法,亚克西!》让惠州市中医医院的援疆医生戚红亮成了“网红”。原来,技术精湛的他于2015年3月~9月参加惠州市第二批援疆医疗队,结合当地伽师总场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温针疗法、中药熏蒸疗法、平衡罐疗法、火针疗法等中医适宜技术,获得一致好评“亚克西!”,其中火针疗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被当地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戚红亮是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理事、惠州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理事、惠州市康复医学会委员。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唯有爱岗敬业,谦虚谨慎才能不辜负这份嘱托。”这是戚红亮从医20年的最大感触。在精益求精中,戚红亮对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病的康复积累了较深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偏瘫后肢体功能的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截瘫后二便障碍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以及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除火针疗法外,醒脑开窍技术也是戚红亮的“拿手绝活”之一。今年上半年,有一个脑外伤的偏瘫患者,发病已经1年多,下肢可以独立行走了,但左侧上肢仍然不能抬举和抓握,在许多医院就诊都效果不佳。“我们给他用了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第一次治疗,左侧上肢就可以抬举,左手有2个指头就会动了,旁边的病友看了都觉得很神奇,后来经过1个多月的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生活基本自理。”
另外,该院还率先开展项针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显著。如今,戚红亮正积极探索将现代卒中单元模式与传统中医适宜技术相结合,建立特色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为逐年高发的脑卒中患者提供所需的康复治疗。
詹尚欣
职业道德模范收获忠实“粉丝”
人物档案
科室:外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11年
在惠州市中医医院外科,有一位80后医生,心思细腻、工作认真的他被科室里的护士视为“男神”;他是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收治的住院病人数却在科室里居首,而且无论他到哪个院区,都有一群忠实“粉丝”患者紧跟着他;他是科室里早来晚走的典型,事无巨细力争亲历亲为,被医院评为职业道德模范……他就是詹尚欣。
提起外科医生,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手术,詹尚欣也不例外。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来,詹尚欣平均每年收治住院病人300余例,完成各类手术200余例,其中疑难重症病人及复杂手术平均每年十余例。
但詹尚欣做的,却远远不止手术。术前,詹尚欣会花大量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为了更直观生动,我和患者的沟通从画"病情草图"变为彩色的幻灯片,这样不仅能把手术方式和过程讲得明明白白,消除患者的恐惧与顾虑,还能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术后,他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管理,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所以他习惯事必躬亲。
一位脑中风的久病卧床的老婆婆,由于长年卧床血液循环障碍,骶尾部受压、溃烂,形成了4×4×5cm的瘘道,8年四处求医,跑过大医院,找过名专家,一直没有治愈,最后找到了詹尚欣。为了避免积脓发臭,促进创面良好愈合,詹尚欣每天坚持给老人清创、换药,每次都要花20多分钟。哪怕过年期间,他都挤出时间,坚持亲自换药。经过两个月的精心陪护,老人的伤口完全愈合了。
此外,詹尚欣自2010年起还任外科教研室教学秘书,负责外科轮科规范化培训医师、进修医师、实习生、见习生的教学工作,曾获2014年度南方医科大学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临床技能竞赛)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称号。
黄桂琼
勤练内功做坚定的现代中医人
人物档案
科室:内科
职称:副主任中医师
从业时间:8年
个子娇小、清秀文静的黄桂琼是位女博士,2008年6年从南方医科大毕业并就职于惠州市中医医院后,她先后师承惠州市名中医陈洪、广东省名中医刘英杰、国医大师吕景山,对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肺病、老年病、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今正致力于经方、验方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小时候,在农村的爷爷认识不少中草药,能够治愈家人的小病小痛,感觉很神奇,当时我还不懂,这就是中医的缩影。”黄桂琼回忆说,当年其外公中风偏瘫,本以为要卧床不起的他,在针灸的治疗下居然奇迹般康复了,还能爬梯子给她摘果子吃,于是她深深痴迷上了中医这门“艺术”。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是黄桂琼入行以来的行医信念。她解释说,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唯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方能检验疗效。“要将中医更好地传承、推广,就意味着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对症改良。”为此,她在兼顾临床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市课题共4项,待发表SCI论文1篇,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主编著作1部,获惠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科技成果登记3项。
与此同时,她还虚心拜师求教,尤其是2015年12月拜国医大师吕景山为师后,她潜心研习“吕氏对法”并将其融入临床实践中,临证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能熟练运用经方、验方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急慢性疾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需要精准辩证患者的体质,才能对症调理。“因为人有9种体质,并且存在合并或偏颇,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患者反映说,自己和别人症状相同,依葫芦画瓢用同一个方子却好不了。”黄桂琼表示,中医看似简单,最是奥妙。未来,她将承古而不泥于古,做坚定的现代中医人!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周婷婷通讯员李连君
新闻推荐
下沙河防洪标准提至20年一遇 区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年内出台
霞光二路下沙河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完工。记者从大亚湾区河堤水库管理所获悉,霞涌街道霞光二路下沙河防洪排涝整治工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