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京剧迷登上大舞台 惠南小学京剧班排演的《贵妃醉酒》即将参加深莞惠三地少儿戏剧联演
图1: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图2:戴上头饰。
图3:基本功练起来。
图4:李新成老师拉京胡伴奏。
图5:来!手应该这样。
昨日下午,在惠南学校舞蹈室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京剧表演。舞台上演出的主角,是一群10多岁的孩子。他们虽然脸上稚气未脱,一招一式却也有板有眼。原来,这些学生是该校京剧班的学员,学戏两三年,已是小有名气的京剧迷。他们当天排演的,是京剧传统名作《贵妃醉酒》中的一个选段。小小年纪的他们,是怎么与京剧结缘的?
京剧进校园,市老干部京剧协会爷爷奶奶义务辅导
惠南学校的京剧班,开办于2014年初。当时,市关工委联手市老干部京剧协会,启动“京剧进校园”计划,选定该校做试点。从此以后每个周三下午,学校都开设一堂京剧课。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培训课程分大课、小课两类,大课针对一般学员,介绍一些关于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小课则主攻表演技巧,主要培养喜欢京剧的那些小戏迷。教孩子们唱京剧的老师,是市老干部京剧协会的会员。当天在场的有李新成、任桂芹、李建敏、徐洁和曾红英5人,李新成拉京胡给大家伴奏,其余几人则教学员扮相、唱腔和动作。
单论年龄,他们都已是爷爷奶奶级的了。出于一颗爱心,他们不辞劳苦来做义务辅导。比如任桂芹,自京剧班开课起一直坚持至今。老人住在市区下角丰山,每次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去学校,路上来回就得一两个小时。
“我们都是老年人,也不要再图啥名利,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多传播点京剧艺术的种子,因为京剧也是我们自己所爱好的。”任桂芹淡然地说。
以前看戏曲节目嫌吵,现在自己主动找来看
作为从北方发源并流行的剧种,很多学生起初对京剧十分陌生,甚至在电视上看到戏曲节目,也分不清哪个是京剧。所以听说学校开展京剧培训,孩子们都觉得挺新奇,有些还是出于好奇报的名。
对于这些愿意参加学习的孩子,几位老人可是费了不少心思。面对内容复杂的京剧艺术,孩子们刚开始显然难以驾驭,老师就一点一滴地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示范。只要学员有了一点点进步,他们的欣喜之情就溢于言表。
在老师悉心教导下,孩子们渐渐知道了什么是京剧,初步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并开始喜欢上京剧表演。“以前爷爷奶奶看戏曲节目我还嫌吵,现在自己主动找这些节目看,边看边跟着比划。”上四年级的小姑娘吴宝兰说。
来京剧社学戏的男孩子不多,帅气的小男生苏钰州是其中一个。他觉得演京剧很好玩,除了在学校跟老师学,平时在家自己也买影碟来看。他已是京剧社里的台柱子,尤其善于演反派,几位老师都赞他是个好苗子。得到表扬,小家伙脸上乐开了花。
学有所成,校外舞台频频亮相
京剧班不知不觉已开办了3年,算上那些已经毕业离校的学员,3年来在这里接受过京剧艺术培训的孩子已有100多人。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义务上课,几位老师颇不容易。不过孩子们的表现,让他们颇感安慰。
“学京剧其实挺难的,一方面这门艺术历经数百年发展,本来就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缺乏这样一种艺术氛围。可好些孩子还是能坚持学,从开班起就进来,一直没有中断。”李建敏感叹,为了这些好学的孩子,自己付出再多都值得。
3年打磨,如今孩子们已学有所成,开始登上校外的舞台亮相,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京剧童星。2015年6月,他们自创的京剧节目《娃娃爱国粹》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今年1月参加省艺术展演戏剧专场,又荣获省二等奖。
今年5月和6月,他们先后参与了惠城区中小学学生社团文化节和市少儿“六一”文艺汇演。再过20多天,他们又将开赴深圳,参加深莞惠三地少儿戏剧联演。当天排练的《贵妃醉酒》,正是为这次联演准备的节目。表演的舞台越来越大,孩子们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信心,学京剧的劲头也更足了。
副校长冯素娟说,经过数年实践,“京剧进校园”使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学生们也获得艺术熏陶。“这也正是我们所期盼的结果!”谈到这一点,市老干部京剧协会会长翟建辉也倍感欣慰。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京剧进校园”计划又有了新的进展,在仲恺高新区一所私立学校也开设了京剧班。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魏云鹤
新闻推荐
知识竞赛现场。本报记者袁畅摄本报讯(记者袁畅通讯员毛新春)“水生态文明”知识竞赛首次走进社区。昨日,由市水务局、惠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