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育人铸辉煌“一三五七”战略谱新章 专访惠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

惠州日报 2016-12-26 13:27

2016年惠城区少先队鼓号仪仗队分列式检阅比赛现场。

师生同台展才艺。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暨中国少年先锋队新生入队仪式。

学生参加卫生清洁行动为文明城市添光彩。

学生参加禁毒宣誓签名活动。

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场展雄姿。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核心提示

优质,即质量优良。说一物,评一事,每每以“优质”论断,常寓意可信赖、可依托,备受认可。

优质教育,近几年谈论者众。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教育。优质教育一定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

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攀升……在向各界交出一张又一张满意答卷以后,近两年的惠城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优质教育的表率。

记者在对话惠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的过程中,也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尤其以今年来说,在党政高度重视下,惠城的教育工作被列入重中之重,各项保障充裕,惠民措施密集,教育内涵提升迅猛,教育生态环境向好,广大教职工乐业乐教,素质、教学硕果盈枝,到处呈现优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喜人景象。

就在记者为今年惠城教育取得的喜人成绩而拍手称快时,林初明却没有作过多停留,而是话锋一转,勾画起惠城区教育的未来发展蓝图。

未来五年,既是城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城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当前,惠城区正朝着建设“三宜”城乡首善之区的目标砥砺奋进,惠城区教育局将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师生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教育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

未来五年,惠城区教育局将围绕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的目标,重点实施“一三五七”战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营造出和谐稳定、向上向善的育人环境。

重点实施“一三五七”战略,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

记者:应该说“十三五”开局之年,惠城教育给我们交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成绩单。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惠城区教育局又将有哪些新的动作?在哪些方面发力?

林初明:城区教育在创成教育强区、“先进区”“均衡区”以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义务教育,是整个惠州的品牌,是全市的一个发展高地,所以,周边县区适龄儿童都想方设法进入中心区学校读书,这无疑给城区的教育工作带来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区又是一个洼地。因此,针对实际与现状,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我们将重点实施“一三五七”战略,切实提升惠城教育的整体水平。

记者:“一三五七”战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林初明:今后五年城区教育的发展思路是:实施“一三五七”战略,即突出“一条主线”,实现“三大目标”,走好“五步棋”,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提升惠城教育知名度、美誉度、赞誉度。

“一条主线”:高要求全方位推进“教育水平大提升”。借助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抢抓机会,凝心聚力,切实做好作为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最大品牌的教育,全面提升城区教育的品质。

“三大目标”:一是强内涵。二是创特色。三是建高地。

“五步棋”:一是走赢教育现代化区这盘棋。城区教育现代化刚刚扬帆远航,到2018年建成教育现代化区仍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二是走好优质均衡公平这盘棋。区情决定区教育实际情况,城区是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城乡仍存差距,农村学校从理念、师资、硬件上与教育现代化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三是打好教学质量提升这盘棋。考验城区教育的重要出口是中考,切实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智能大发展。四是摆好学前教育这盘棋。城区的学前教育就是市区的学前教育,既要注重优质幼儿园的培育,也要注重幼儿园总量的增加,特别要注重“兜底”层的普惠性、公益性幼儿园的增量,切实做好学前教育的加法、乘法和除法。五是盘活民办教育这盘棋。民办学校扶持办法及其细则为民办教育带来春天、带来阳光。切实采取措施,引进和培育数量更多、质量更优、品牌更响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高端民办学校。

“七大工程”:一是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扩充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园林式书香校园”改造提升工程。三是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四是大力实施“同城同教”成果共享工程。五是大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六是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工程。七是大力实施教育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更加注重“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惠城气质学生

记者:培养具有惠城气质的学生是惠城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未来,惠城区在这方面还将有哪些措施?

林初明:今后几年,我们城区教育将更加注重“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惠城气质学生。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广大青少年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阐释、广泛宣传,丰富载体、强化实践,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全面凝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探索构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美育资源配置,到2020年,初步形成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惠城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实施《惠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三年 (2017年至2019年)行动计划》,初步构建区、校两级心理维护体系和学校、家庭、社区协作机制。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引导教师和家长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大力推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规范配置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引导教师和家长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大力推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规范配置专职心理教师,逐渐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育工作队伍。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和方法,着力完善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心“五育”并举育人机制,培养更为健康、更为积极的具有惠城气质的现代人。

记者:基本上目前的教育方针都是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什么惠城区会提出“德智体美心”五育并举、特别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林初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较之成人更为脆弱,更需要呵护。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为他们应对学习生活压力和未来走向社会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接下来,我们将组建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核心团队,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汇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均衡化发展,注重面向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提升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的技能。

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校际资源优质配置

记者:未来,惠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将得到哪些提升?

林初明:我们将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统筹规划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校际资源优质配置。

全面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结合《惠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落实《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从2015年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学校31所,新增学位47916个。高标准配备新建学校师资队伍,特别是配强学校校长及中层干部,确保“建好一所、办好一所”目标的实现。

全面打造园林式书香校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园林式书香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围绕《惠城区中小学“园林式书香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工作方案》,通过绿化、美化、深化、优化、净化、文化和花园、学园、乐园的打造,全面提高校园绿化层次、美化校园外在环境、深化校园文明素养、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净化校园风气、提升文化内涵,把学校真正打造成为一道亮丽的育人风景。“园林式书香校园”改造将破除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依据地域文化、学校理念、学科特色,力求“一校一特”,充分彰显学校特色。

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为提高质量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教育,努力实现校园网千兆光纤网络并覆盖无线网络。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共享,探索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试点推进平板电脑、未来教室、创客空间、智慧图书馆、课件制作室、校园电视台、高清大屏幕显示屏7个特色项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开发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有效深度融合。

全面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提高教育服务民生能力。切实抓好非完小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与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面,让更多随迁子女和中低层市民群众不再“上园难”“上园贵”。完善助学体系,加大帮扶力度,坚持应帮尽帮、该补则补,确保帮扶不遗漏、资助不冒领,满足“兜底性”群体的需求和渴望。

在课堂教学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

记者:我听说,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将是未来惠城区教育工作的重点。

林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事实上,在这两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经重点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书法进校园,比如国学诵读等,但还不够。

接下来,全区还将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主题实践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区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与实践,引导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厚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

在推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紧扣纲要、紧接地气、点面结合,在活动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争先创优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媒介平台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道德素养。

前段时间,我局出台了《惠城区中小学深入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工作方案 (修改稿)》,拟通过在全区中小学开展 “传承美德”系列活动、国学经典学习诵读系列活动、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活动课评比、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和宣教活动等措施,分学段、分学期、分步骤、有针对性地逐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多方意见,将课程师资培训作为重要保障,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如李家拳、水北童谣、演达文化、善水文化、忠孝文化、麒麟文化、桥东名人风采、本地饮食文化等,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充分发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惠城气质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卢振侠通讯员黄胜海

新闻推荐

汲传统文化智慧 育现代文明新人 第十六小学 以公平开放教育促学生和谐发展,致力培养现代小公民

孩子们在“三八节”为母亲和老师献上亲手制作的心意卡。本组图片均为本报采集市十六小定期开家长会,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