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烈士哥哥影响闹革命矢志干地下工作十多年 百岁老人郑平是惠州市目前唯一健在老红军

惠州日报 2016-10-24 14:58

老红军郑平的丈夫石平守候在她的身旁。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年轻时的郑平。 本报记者潘高耸 翻拍

受哥哥影响,17岁就参加革命,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长征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辗转东莞、佛山、惠州多地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革命精神;而今已是百岁老人的她,品格仍然影响着身边人。她就是郑平老人,惠州市异地安置的老红军,也是惠州市目前唯一健在的老红军。

她的哥哥是广州“文总”六烈士之一

日前,记者来到东莞市人民医院。病房里,已经100岁高龄的郑平老人仰卧病榻。她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老人因为脑萎缩并发脑梗等原因,最近一两年已经神志不清,不仅口不能言,连日常的饮食都要通过鼻饲完成。

病榻旁,郑平老人的老伴、98岁高龄的石平老人温情地看着爱人。自1946年结为夫妻之后,这对革命伉俪携手走过了70年。他们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石平老人虽然有些耳背,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他的慢慢回忆和缓缓讲述中,女红军郑平的峥嵘岁月重现在记者眼前。

1916年,郑平出生在江门恩平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原名郑鲁秀。她的父亲是前清的秀才,民国时期致力于创办新式学堂。她的六哥郑挺秀受共产主义思想感召,参加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同盟(简称广州“文总”)。在哥哥的影响下,郑平从小就思想进步,渴求自由和民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内形势风云突变,广大进步人士集结于社团开展抗日活动,“文总”就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广州“文总”成立于1933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群众组织。该组织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挺秀是广州“文总”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其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社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广州“文总”成立后不久,在广州女子师范学校念书的郑平也加入其中。

1934年1月,广州“文总”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和跟踪。数天之内,广州“文总”的骨干成员60余人被捕入狱。经过各方营救斗争,一部分人得到保释,但郑挺秀及广州“文总”负责人温盛刚、谭国标等6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解放后,6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史称广州“文总”六烈士,有关部门在广州市东交银河公墓为其树碑纪念。

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哥哥的壮烈牺牲没有让郑平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革命决心。此后十年间,她先后加入党的秘密外围组织“突进社”、广州抗战教育实践社流动团等组织,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郑平以教师的身份在广西蒙山县立中学任教,同时继续组织和发动地下工作。

从1933年到1944年,郑平充分发挥口才好、感染力强的优势,将青春奉献给了党的地下工作。她广泛联络、团结和教育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治主张,号召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后,东江纵队北撤。不久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对东江纵队的复员、留守人员实行残酷镇压。作为留在广东的共产党员之一,郑平再一次投身地下工作中,她联合其他党员,通过宣传发动,号召东纵留守人员和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并为恢复武装斗争积蓄力量。

“老伴曾跟我回忆道,她虽然没能参加长征,但是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坚定意志一直激励着她矢志不移为党的地下工作奉献。她常说,跋山涉水,跨越无数天堑;枪林弹雨,粉碎敌人围剿。其中多少艰辛、多少危难,红军战士们都挺过来了。地下工作虽然艰苦且危险,但跟长征的红军战士们比,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不算什么。”石平老人告诉记者。

以身作则传承长征精神影响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郑平和爱人石平一起回到地方工作,先后辗转东莞、佛山和惠州(惠阳地区)等地。1984年,郑平从惠阳地区卫生局副局长的位置上离休。

在郑平老人的儿女眼中,母亲一直都保持着共产党员和老红军本色。年近古稀的石燕飞是郑平、石平的大女儿,勤奋、节俭、朴素、忍让、严于律己,这是父母留给她的最深刻的印象。

“因为在战争时期做出过贡献,解放后不久父母就担任了领导干部的职务。身为干部子女,小时候的我没有感受到"特殊待遇",因为父母总是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对子女的照顾。”石燕飞回忆,“每当我因此委屈流泪的时候,母亲就会用革命故事、长征故事来劝慰我。她常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多少困难和生死的考验。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回了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有义务接过先烈的衣钵,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石燕飞还向记者回忆了一段辛酸的往事。在3年困难时期,郑平不愿意家人享受任何特殊照顾,像当时的很多家庭一样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期间,石燕飞的其中一位弟弟因重度营养不良而入院治疗。儿子重病期间,石平、郑平正在一线指挥抗击洪涝灾害,无暇照顾。等到夫妻俩忙完工作后,年幼的儿子已经因医疗条件所限不幸夭折。擦干了眼泪,刚刚懂事的石燕飞选择理解父母,并安慰更加年幼的弟弟妹妹。

父母的谆谆教诲在石燕飞的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吃更多苦,享更少福。”这就是她传承的家风家训。她一直牢记着父母的教诲,一直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郑平老人的品格一直影响着身边人,她的主治医生和值班护士告诉记者,老人神志清醒时,时常与身边人分享自己经历过的革命故事。她的豁达、坚强,让后人对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本报记者潘高耸

新闻推荐

把防御工作做细做实夺取抗击台风全面胜利 胡春华听取惠州市防台风工作汇报,强调

本报讯(记者谢超平袁畅)省市联动,共抗台风。昨日,在防御台风“海马”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主持召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