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塔走罐练成央企技术能手 管建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
管建强。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数据显示,中国海油惠州炼化2009年投产以来,截至2016年6月底,累计上缴税收867亿(每年税收超百亿元),实现利润过百亿;原油加工保持高负荷运行,装置平稳运行和高效益的背后,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爱岗敬业、辛勤劳动和创新超越。
炼油一部班长管建强,就是技术操作人员中的杰出代表。他是系统内响当当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26年如一日,扎根于管道纵横、罐塔密布的炼化基地,以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技术能力为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保驾护航。无论是在开工检修过程中,还是在装置生产异常处理过程中,他都发挥着生产技术骨干的核心作用。
管建强说:看似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工作,事实上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攀登。
修技
斩获催化裂化装置操作第一名
2006年底,在惠州蓝色大亚湾畔,惠州炼化项目破土动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炼油人才。在沧州炼油厂工作了16年的34岁的管建强重新起航,来到大亚湾畔,投身千万吨级大型新建炼厂。
来到国际第一座集中加工海洋高酸重质原油炼厂,一切都是新的。“光吃以前的一点老本,肯定干不好工作。”管建强抓住一切培训机会,先后在海南炼化、大连西太石化、青岛炼化投产现场学习催化、常减压等装置的开工及生产操作。
管建强所在的炼油一部,负责常减压、催化裂化等6套国内顶级装置开工准备,从2008年开始,他回厂参与项目开工准备工作。为了摸清复杂的流程,他每天驻扎在安装现场,上下攀爬炼塔,对装置每一根管线的走向都了如指掌,不论是架起来如长廊一般的管网,还是埋在地下平时看不到的管线,他都一清二楚。白天钻塔走罐,晚上他就拿着装置流程图反复琢磨,把白天的现场情况再在流程图上“重现”,先后用了十几本笔记本,把这些新装置、新技术学“通透”。
“知识更新得实在太快,不学习会被淘汰。作为班长,自己技术不行,怎么带别人呢?”管建强说这是他不断进取的思想动力。“管班长特别好学,对一些仪表先进技术,他也主动跟我们一起学习探讨。”班员王增龙说。
工作之余,他给自己制定了魔鬼练习单:只要一睁眼就看书背题,工作台上、枕边、沙发上、书桌上随处可见他的专业书籍,有时候吃饭时还不忘瞄上一眼。半年后,他硬是啃下了6本专业书籍。业精于勤,他成为掌握千万吨级炼厂大型装置技术的能手。2011年9月,他作为惠州炼化选拔的4名选手之一,参加中国海油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比赛中他以熟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储备,斩获了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金奖第一名。2012年,他获评 “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015年作为杰出的技能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敬业
巡检现场每年行程3500公里
中医诊断有“望闻问切”四诊,在炼油一部,管建强和同事对装置巡检也总结出“看听摸查闻”五诊,即看装置和仪表运行情况、听设备声音有无异常、摸装置振动是否平稳、查润滑系统是否正常、闻装置有无异味。炼油一部负责的装置现场占地8个足球场大小,管建强工作地点主要在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查看设备现场,通过对讲机指挥现场员工,现场每套装置都有专门的外操和内操负责巡视,但是每次上班,他都必定要去现场巡检一到两次,对装置实时运转状态了然于心。“安全是石化企业的生命线,所有工作必须仔细,多一个人核实就多一点保证!”管建强说。一天下来,计步器上常常显示2万多步,行程十二三公里,每年行程3500多公里,超过从深圳到哈尔滨的里程。
“现在,我要切换机泵,把A泵切换到B泵,该怎么操作?”在催化装置前,他问当班操作员王增龙。这样的现场 “考试”,班员们已经习以为常。在巡视中,他经常会不定时地抽查班员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如果看到当班人员没有按照要求把事情做到位,他也会严肃地指出来,那一丝不苟的劲头,让别人觉得他像是在看护自己的家。正是这种严谨的敬业精神,成就了他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沉着自信。
“管班长,DCS(控制)系统死机了!”2010年3月15日即将交班时刻,炼油一部二班内操人员突然发现5套装置DCS系统突发死机,内操无法监控外部装置运行状况,如处理不好将导致紧急停工。对千万吨级大型炼厂来讲,停工一天的损失就达3000多万元。
管建强准确判断是网络故障导致数据传输中断,他冷静应对,两手准备,一方面,按照预案做好紧急停工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尽最大努力避免紧急停工。他根据平日演练方案,有条不紊地快速安排人员到重要的藏量、液位、压力、温度、机组等现场参数仪表位置,实施现场监控,通过对讲机将现场情况及时反馈内操,然后根据情况发出指令,现场进行调整,尽力维持装置运行的平稳状态。在DCS数据传输中断的时间里,他和班员们不慌不忙地操作,最终成功渡过危险阶段,避免了紧急停工等生产波动以及其他衍生事故的发生。
事后,催化主操、高级技师孙涛说:“对突发故障正确的处理,不仅得益于我们平时细致的巡检,还得益于管班长对我们紧急预案的日常演练,碰到突发故障不慌乱,能够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处理。”
超越
绿色开停工居全国领先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在千万吨级新建炼厂搞创新,意味着与高风险博弈,意味着以更高技术、更高标准为标杆引领跨越,需要勇气、智慧和一流技术。身为班长的管建强,以深厚的技术功底,不仅解决了各种生产技术难题,保证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还敢为人先,开展多项技艺改造和工艺创新,为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2009年初,催化裂化装置首次开工,公司提出了开工不放火炬的要求。当时国内实施开工操作不放火炬的炼厂很少,可借鉴经验不多,更何况装置是首次开工,存在较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面对新挑战,管建强开始了一连几个月的摸索。查资料,分析工艺流程、设备状况,并结合以往开工操作经验,他提出了不放火炬的操作设想,并同技术人员等深入探讨,最终汇集众智形成了不放火炬的操作方案。方案确定后,又经四五次演练,不断完善。2009年4月27日,该装置顺利一次开车投产成功,实现绿色开工不放火炬,减少放火炬油气损失约80吨,节省24万元燃料费,这在当时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从参加工作起,他每天都会把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记录下来。大修时遇到的问题,他也一一记录,逐一剖析原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他对装置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能发现。2012年4月,催化裂化装置的一台重沸器出现内漏,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降低进料量,等待合适时机修理,但这样势必影响正常产量。“应该有更好的方法!”他开始思索。他查阅数十篇相关论文,翻阅十多本笔记后,别出心裁提出一个新点子:“新增一条临时线,不仅不产生轻污油,有效减少火炬排放燃烧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损失。”他的方案在完善后成功实施,在很短时间内处理好内漏,并节约生产成本约400余万元。
2014年全厂大检修,在筹备阶段,公司提出“绿色停开工”的方案要求,当时,国内不少同行都是采用放火炬处理方式检修,“绿色停开工”并取得完全成功的炼厂尚属罕见,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很少。“太难了,怎么可能油不落地就把减压塔、催化装置中比沥青还厚的渣油吹扫干净?”不少班员提出疑问。管建强拍下装置相片,一有时间就看着照片上的管线设备思索。几个月下来,他提出吹扫优化方案:增加吹扫临时线,增加柴油置换清洗过程等多项措施。这一方案,大幅降低吹扫难度,加快吹扫进度约8个小时,减少了扫线蒸汽消耗约40余吨,做到了“油不落地”,实现了“绿色停工”,开工过程中也做到不放火炬,保护环境,为公司节省停开工成本1000多万元作出突出贡献。
催化裂化装置资深工艺工程师胡博说:“管班长干什么都特别认真,特别负责,想方设法求新求变,只要把活交给他,完全可以放心。”
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冯水金
新闻推荐
婚前协议 网友意见两极分化 惠州市办理婚前协议公证一年仅五六宗
不少网友接受婚前协议。本组图片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惠网民声近段时间,王宝强离婚一事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