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目光聚焦罗浮 惠州魅力耀眼绽放 惠州市弹好“五位一体”跨越发展合奏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上图:罗浮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这是罗浮山游客服务中心。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左上图: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药方刻在木牌上,在罗浮山洗药池景点向游客展示。本报记者邱若蓉 摄
全国文明城市是惠州的一块金字招牌,志愿者热情服务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惠州宜居宜业宜游。这是美丽的巽寮湾。本报记者王建桥 通讯员王春水 摄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拉高百姓幸福指数。这是孩子们在仲恺区沥林镇企岭村荔枝公园快乐玩耍。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惠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千年古方激发诺奖获得者研究灵感,世界目光齐聚罗浮山。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惠州召开,世界顶级科学家、众多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齐聚罗浮山。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屠呦呦的团队受邀参加大会,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将做客大会“诺贝尔讲堂”。
毫无疑问,大咖云集不仅大大提升了本次大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更将成为充分展示惠州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提升惠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利契机。
近年来,惠州走出了一条“五位一体”跨越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
富裕惠州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
坚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一核心目标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动摇,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
按下转型升级 “快进键”,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盘点惠州市上半年发展主要数据,8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项指标增幅居珠三角前3位。
亮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得益于坚持和谐共进、真抓实干,汇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因为惠州人深知,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打造 “富裕惠州”,具体来讲就是坚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一核心目标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动摇,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
“更好质量更高水平”将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标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是数量、规模的要求,还有质量、效益的要求;不仅是经济上的目标,还有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目标。
必须以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姿态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既是惠州的战略定力,也是战略自信。
早在2013年5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惠州市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务虚会,开展专题调研,搞清楚存在问题,破解疑惑担忧,凝聚全市人民的筑梦共识。
惠州市第一时间理清思路,明晰发展路径,确定精细施工图,实施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等“六大计划”,强化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路径保障,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体制保障,奏响加快发展最强音。
随着发展目标路线图、“九年大跨越”目标路线图、改革目标路线图等3张“目标路线图”全面铺开,惠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率先跨越,以抓铁有痕的干劲做“实功”,切实做到转型不失速、发展有质量。
从深入实施新“惠28条”和新“惠42条”,到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办法;从新增伯恩光学、惠州比亚迪电子2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到TCL集团成为全市第二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从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到“两大引擎”发力提速……惠州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大幕已拉开,一个个生动的转型升级场景如迎春花般热烈绽放。
今年以来,惠州市切实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供给侧,结合惠州实际,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发展上,重点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目前,在去产能方面,关停“僵尸企业”336户,关停率74%;在去库存方面,商品房库存由去年底的1665万平方米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211万平方米,去化周期缩短为6个月左右;在去杠杆方面,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1.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降成本方面,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全面落实各级涉企税费减免政策,着力降低企业人工、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半年共为企业减负35亿元;在补短板方面,启动18项、总投资817亿元的补短板工程,全面推进城乡软硬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惠州 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上半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6%、42%,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这是一片改革创新的热土。永葆创新活力是惠州最重要的城市底色,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快速发展,正是惠州最闪亮的“名片”。
如今,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棘手的问题,碰到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惠州要改什么?如何改?
为此,惠州提出要以“向我开炮”的勇气、“革自己命”的决心,抓住深化改革的“牛鼻子”,解开思想的“扣子”。
在2013年首次公布权责清单的基础上,2015年4月15日,惠州市再次率先公布了“三张清单”:《惠州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惠州市职能部门服务清单 (试行)》、《惠州市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试行)》,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探路。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去年惠州市出台“1+6+N”系列文件,提出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由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构成的“第一圈层”,由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构成的“第二圈层”,由全市多个专业镇和工业集中区形成的“第三圈层”。
在平台方面,惠州市充分发挥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六区联动”聚集创新要素、引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高标准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把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惠州“硅谷”。
付出辛勤汗水,收获满满喜悦。今年1~6月,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6%、42%,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今年5月,国家科技部传来喜讯:惠州正式获批成为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此次广东省唯一获批城市。
创新永不止步。年初召开的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将增至约400家;力争今年建成新型研发机构8家;推动3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
文明惠州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坚持“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
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惠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1993年首次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惠州的“申名之路”一走就是20余年。
2009年,惠州市通过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创造性地提出“八大文化”:南越夔纹陶文化、岭南山水古城营建文化、罗浮山宗教文化、苏东坡寓惠文化、海防军事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惠州民俗文化和罗浮山中医药文化。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粤岳”。
东晋时期,葛洪在罗浮山行医炼丹,建庵著述,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成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重要灵感来源。
罗浮山更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库,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其盛产的石斛、过江龙等中草药更是游客的必购药材。加之广东及港澳地区尤其注重煲汤、喝凉茶,中医药与生活饮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罗浮山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城市精神的灵魂,文明是城市精神的底色。
2008年首捧“全国文明城市”金牌;2011年再次以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高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文明创建的不懈追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坚持“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巩固提高、扩大延伸文明创建成果。
如今的惠州,外修生态,内建文明,美不胜收。通过创建不断优化城市的政务、法治、市场、人文、文化、生活、社会生态等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整体文明。走进机关办事,工作人员诚信待客、热情服务;走出家门,交通秩序井然;走进集贸市场,难见“脏、乱、差”踪影。
生态惠州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惠州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保住了绿水青山,也为绿色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经济上行,生态向好,二者兼得并不多见,地处珠三角的惠州是一个代表。
一个小故事,可让您迅速读懂宜居惠州——— 一瓶5升的罗浮山负离子空气罐头,拍出3万元“天价”,这是2014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的亮眼一幕。
这一切,得益于惠州对生态的坚守。在多年实施“生态旺市”战略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思路;2013年,鲜明地提出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惠州全力推进市区公园、绿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园、景区的园林景观档次,努力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里”的生态格局,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森林格局。
惠州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保住了绿水青山,也为绿色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绿色惠州给出了答案:2005~2015年,在经济总量增长近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近10倍的情况下,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前十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东江惠州段长期保持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惠州坚持产业低碳化发展带来的 “磁场效应”:去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2.47亿元,增长8.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3∶56.7∶34.0调整到2015年的4.8∶55∶40.2。
运用法治 “红线”守住生态 “底线”,保持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惠州积累的“绿色财富”已成为一股磅礴的“绿色力量”。
幸福惠州 连续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坚持 “民生财政”,每年将市级新增财力75%、县级新增财力60%以上用于民生
“让本地人有自豪感,外地人有归宿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惠州市努力践行“由民作主”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倍增计划,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宜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惠州市坚持“民生财政”,每年将市级新增财力75%、县级新增财力60%以上用于民生,特别是以全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初步编织了一张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构建了一个与现阶段市情财力相适应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点滴民生汇集成幸福源泉。
2015年,惠州幸福画卷再添亮色。算起来,这已是惠州连续第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民主民主,由民作主;百姓点菜,党政主厨”。这既是惠州长期坚持的施政理念,也是惠州基层民主生态的生动写照。
今年的十件69项民生实事中,涉及底线民生、卫生、教育、农业、生态、交通、住房、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
记者了解到,上半年惠州市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实事工作落实,目前十件69项民生实事有58项工作进展顺利,按要求完成时间进度,其中16项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上半年全市民生类支出151.4亿元,增长11.2%,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6%,民生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惠州“国字号”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
●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全国普法先进市
●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中国最安全城市
●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田铁流
新闻推荐
想追“二孩”怀不上咋办? 借助生殖辅助技术可助不孕不育夫妇圆梦
想生二孩又受孕困难的妈妈,可以求助医学生殖技术。本组图片均为本报采集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为产妇提供陪伴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