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人才“惠聚”创新动力不竭 惠城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安家落户
祯州集团引进的技术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研发工作。
惠州市日前公布“天鹅惠聚工程”引进的第二批拟入选名单,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引进的特色水果精选保鲜及深加工创新团队榜上有名。这是惠城区第3个入选“天鹅惠聚工程”的创新团队。
惠城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人才工作一盘棋意识,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创新人才机制,完善人才工作机构,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双高计划”,该区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安家落户。他们将自己的智慧融入惠城发展大计,为惠城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注重引进人才盘活人才存量
引进和培养并重,既关注“高精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又注重“接地气”的高技能实用人才,构建起惠城招才引智的“系统论”。
2013年,惠城区在贯彻实施全市“人才双高计划”,深入实施“天鹅计划”、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东江学者”培养工程、“首席技师”培养工程等一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和计划的同时,出台《惠城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使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不断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广东是我的家乡,祯州集团的产业发展与我的研究工作相符合,加入他们,是把这个当成事业来经营。”祯州集团引进的特色水果精选保鲜及深加工创新团队领头人孙大文说,惠州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他家人来到惠州都感觉很好,而祯州集团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实现了从“待遇”引才到“事业”引才的转变,让他想为家乡做点事,让广东荔枝的味道飘向世界每个角落。
孙大文是广东潮州人,2011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CIGR)主席,曾获英国皇家食品工程师年度人物、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马修·杜比耐特、贝勒忽赤、郑丽云、周亚西。
“企业发展靠人才,有人才才能谈创新发展。”祯州集团董事长薛子光告诉记者,近年来祯州集团不断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表示,孙大文的加入,将给祯州集团带来更多创新技术,让荔枝产品走得更远。
注重完善政策、引进人才,同时着力培育、选拔和盘活现有人才存量,这是近年来惠城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惠城区现有登记人才总量45561名。他们将自己的智慧融入惠城发展大计,为惠城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将深入实施“人才双十行动”
未来5年,惠城区将深入实施“人才双十行动”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现代商贸物流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现代服务业建设,进一步实施“按需引才、精准引才”,大力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引进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
惠城“人才双十行动”的总体目标是:至2020年,建设院士工作站1个以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以上,引进2~3名院士进站工作,全区计划引进培养2~3名中央 “千人计划”专家、10个科技创新团队、5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引进300名以上创新创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全区累计达10000名以上,全区博士累计达到50名以上、高级职称人才总量达2000人以上、科研人员4500人以上。
梁志辉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惠城将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从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筛选龙头企业和优秀成长型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由政府资助高校毕业生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进入基地参与项目研发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主动兑现各项人才奖励政策
2012年,在海外从事医学研究20多年的杨海涛博士回到中国,他考察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在深圳待了一年后,杨海涛加入到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任名誉院长,在常见病、遗传病和肿瘤的分子诊断学术推广,新方法的建立和个体化医疗方面开展工作。
“惠州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大城市,但是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惠州人也特别热情。在这里工作生活就是一种享受。”杨海涛坦言,当初选择到惠州工作,有很多朋友不懂为什么,现在看到他工作生活都很惬意,反过来羡慕他了。
2010年开始,惠城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打造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企业为主体的多家高端人才工作载体,吸引了各类人才到惠城来创业。
“人才来到我们这里,除了享受市的优惠政策,同时也享受我们惠城区的优惠政策。”惠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梁志辉告诉记者,近年来,惠城区搭平台优服务,让人才安居乐业。
该区积极为引进人才做好服务工作。除了主动兑现各项人才奖励政策,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其中,在对高级人才的奖励极具诱惑力,而获得奖励的前提是,高级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必须在5年以上。两院院士,除了享受省、市财政一次性提供的专项工作经费和住房补贴外,再由区财政给予津贴1万元/月,已落户购房的给予25万元的房补;国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带头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将给予5000元/月的津贴,并且给房补15万元;博士后或者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已落户的,一次性给予房补3万元,另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津贴补助。
除此之外,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保障,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市场拓展难等问题。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郑国瑞 谢菁菁 通讯员吕益铨 魏云鸥
新闻推荐
自书遗嘱一定要亲笔书写 第34期“法治在线”走进河南岸聊财产继承
两位律师做客“法治在线”现场。本报记者王建桥摄由市委政法委、市普法办主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市法学会、市律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