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罗浮山的“旅游手册” 《罗浮野乘》点校整理出版,该书曾被《四库全书》存目
博罗乃是岭南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自秦始皇三十三年 (即公元前214年)建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籍繁多,文化沉淀可谓深厚。境内的罗浮山被司马迁赞誉为“粤岳”、“百粤群山之祖”,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美誉。还被道教尊崇为天下十大洞天中之第七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四福地。自秦晋以来,就成为道家羽客和佛门僧侣避世修行之圣地,曾有 “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盛。历代文人墨客游山访胜、寻仙问道,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词歌赋和罗浮志书。特别是宋明清以降,不少文人墨客纷纷为此山撰写游记、编撰山志、笔绘图志,更使罗浮仙名遍传宇内。
历朝历代《罗浮山志》有20余种,至今仍存16种
据史料记载,历朝历代的《罗浮山志》有20余种,至今仍存世的尚有16种之多。在宋代,有概述罗浮全貌的邹师正之《罗浮指掌图记》、谭粹之《罗浮集》;在明代,有陈琏的10卷本《罗浮山志》、李嗣钰的12卷本《罗浮山志》、韩晃的6卷本《罗浮野乘》;在清代,有钱以垲的《罗浮外史》、陶敬的12卷本《罗浮山志》、卢挺的《罗浮山囊》、宋广业的23卷本《罗浮山志会编》、陈铭皀的5卷本《浮山志》及《罗浮指南》、陈伯陶的15卷本《罗浮志补》。其中有不少志书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2013年3月,由博罗县政协邬榕添、彭天锡等文史委员联名撰写了《关于编辑整理博罗经典文化丛书的建议》提案,获得了中共博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在县方志办等相关部门和人士的通力配合下,目前,已有《博罗县志》的明崇祯本和清康熙本、明韩晃的《罗浮野乘》、明韩宗騋(函可)的《千山诗集》、清宋广业的《罗浮山志会编》、《历代罗浮山游记汇刊》及清末民初陈伯陶《罗浮志补》等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先后被发掘、点校整理成书,并公开出版发行,使这些几至散佚绝迹的博罗文化珍贵史料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并存留后世。
明代韩晃的《罗浮野乘》算是博罗发掘、点校整理古籍工作的一个令人惊艳的起点。韩晃,字宾仲,号青崿,自号“第七洞天樵客”,万历庚子(1600年)举人,官授浙江青田县知县。史载他“政尚宽仁,清操如水”,“性刚毅,不能媚上官。任满归休,杜门著述”。晚年回到故乡博罗的韩晃,在罗阳北郊择一清静之地构筑了私家别业——— 宾仲山房。明崇祯甲申(1644年),清兵入关。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大潮流中,明官宦之家及传统的士大夫,很难接受明亡的事实,更无法接受当时认为是异族的统治,博罗韩氏家族成员亦如此。韩晃在家乡听闻明朝灭亡,遂绝粒不食,每天只吃数合莲子维持生命,义不降清。三年后(1647年),沐浴坐化而逝,寿年七十七岁。
《罗浮野乘》创新体例,将精选艺文编排在相应条目下
韩晃编撰的《罗浮野乘》,书成于明末崇祯已卯(1639年)。在韩晃之前,韩鸣鸾著有《罗浮图志》,韩晟著有《罗浮副墨》,韩日瓒有《博罗县志》。之后,韩晃的儿子韩履泰,孙辈韩寅光、韩申瑞,玄孙韩为雷相继对《罗浮野乘》进行了重修。何谓“野乘”?即野史。《罗浮野乘》图文并茂,但内容稍简,“已包括全山大概矣”,被时人称为游览罗浮山最佳之旅游手册。韩晃编纂此书时,一改旧志“艺文”卷单列附后的体例,而是将精选的艺文编排在相应的条目之下,概述、图志、艺文依次编排,便于阅读者对照查阅。该书曾被《四库全书》存目,并作提要,是博罗人四部被收录进《四库全书》的作品之一 (另三部是大名鼎鼎的博罗人张萱的《疑耀》、《汇雅》、《汇雅续编》)。《罗浮野乘》今存版本是上海图书馆藏的康熙刻本(江苏巡抚采进本),宋广业在编纂《罗浮山志会编》时也参考了该书。
康熙年间,清初学者浙江吴震方游历广东,路过石龙欲取道罗浮时,因连日大雨不得前往,“得韩晃 《罗浮野乘》读之,舟中翻阅,以当卧游,得诗一首《次陈白沙韵》:玉京在人间,本有罗浮路。仙人邈何许,白云最深处。开卷四百峰,不愁隔风雨。但坚必往心,谁云岁且暮?”赞叹该书具有旅游导读的特点。(舒伟平)
新闻推荐
博闻书吧像一个袖珍图书馆。本报记者魏云鹤摄本报讯(记者罗孝宗)近日,家住博罗县城的市民吴女士发现,建设路博罗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