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三古井,您都认识吗? 记者走访东坡井、梌井和准提井

惠州日报 2016-05-17 02:15

▲被围蔽前的东坡井。

▲梌井原址就在这块石碑的后面。

▲重修后的准提井。

惠州东坡祠复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国内唯一可以明确考证的苏东坡亲自筹建的故居,惠州东坡祠的复原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东坡井是国内较少现存的、有史料考证并能确定准确位置的苏东坡遗迹,更是受到大家关注。据了解,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惠州,其原来的县城(即现在的桥东片)和府城(即现在的桥西片),除了宋代东坡古井外,还有两个名气较大的古井:隋代的梌井和明代的准提井。3口古井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均开凿在山上,其所在地,都有一个历史故事。

关键词:东坡井 历史:距今900多年

当年苏轼白鹤峰建新居,凿井以便取水

近期,位于市区桥东白鹤峰峰顶的东坡祠复原工程工地上,周围的建筑物基本上都已被拆除,只有几棵古树依旧郁郁葱葱,还有工地中间被围蔽起来的东坡井,告诉着人们这里的悠久历史。

东坡井井口被钢筋覆盖起来,一块写着 “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井”的石碑立在井旁,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名士关槐书“冰湍”两字石刻,则静静地躺在石碑旁。工人说,复原工程做好后,东坡井还是在原处,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这口基本保存完好的东坡井,正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东坡)寓惠州的重要遗址。

据史载,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苏东坡被贬惠州。1096年,苏轼买地数亩,筑屋20间于白鹤峰上,次年苏轼迁进新居。虽然苏东坡新居就在东江边,但由于白鹤峰是当时归善县县城的一个制高地,从峰顶下到东江河挑水也很艰难,地高水远,苏轼便雇人凿井,并作诗记之:“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一勺亦天赐,曲肱有余欢”。苏东坡新居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落成。本想将此屋作终老之所,不想因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政敌章敦颇感不悦,于是苏东坡被再贬海南。搬入新居两个月后,苏东坡不得不与三子苏过仓促乘船离惠,赴海南贬所,白鹤峰新居则由长子苏迈携带家眷留守。直到4年后遇到大赦,留守白鹤峰的家属才随苏轼北上。

东坡井保留在东坡祠核心区

苏家人离去后,惠州人把苏东坡白鹤峰故居改建成为东坡祠,成为惠州的人文地标。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了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竞相瞻仰之所,历代都有所修缮和营建。自宋元符三年 (1100年)立祠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共810年间,对白鹤峰东坡祠的重建修葺、扩增配套不少于34次。东坡祠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东坡井。

东坡井井口宽0.6米,深14.5米,井壁用青砖砌成,外貌古朴,井内还可见到有水。2015年,广东省政府批准并公示的136处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就有东坡井。

据了解,惠州市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总规划面积3.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3亿元,整个项目由东坡祠核心区、东坡纪念馆区、东坡粮仓文化艺术创意区以及园林休闲景观区组成,将依据历史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重塑东坡故居、翟夫子舍、林婆卖酒处、朱池、墨沼等建筑的历史风貌。在惠州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东坡井保留在显著的位置上。届时,市民就可以在东坡祠核心区见到东坡井。

关键词:准提井 历史:400多年

古井出土时井口复盖着螭首龟

相比东坡井,准提井少有见到文字记载。很多人不知道,准提井就在准提寺内。

准提寺又名准提阁,坐落在西湖崇道山上。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准提寺,2013年1月再次重建。准提井为八角形,井围由麻石打磨而成,上面雕刻有3个字:甘露泉。从井口往下望,可见井很深,井底还有水。

准提阁面湖而立,青松翠竹环绕其间,登楼可俯瞰西湖全景,人若置身山水画卷——— 此景名曰 “准提远眺”,乃西湖古八景之一。明末清初,准提寺成为东江流域内最负盛名的禅林之一。准提阁之所以名扬岭南,成为著名古刹,除了建筑宏伟、登准提远眺美景外,更与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其中,多位高僧曾驻于此。最为人知的有空隐和尚道独、澹归和尚今释、雪樵和尚真璞、准提和尚元桴。

据了解,准提井是近年重修准提阁时挖掘出来的,惠州文史专家何志成说,他听说此井出土时井口复盖着一个螭首龟,他还曾经在准提阁的大雄宝殿旁边见到过这个螭首龟。只是龟头已断,有可能是挖掘时不小心挖断的。“螭首”是龙的九子,龙子本不属龟类,只因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龟”,并一直沿称下来。螭首龟是专门驮石碑的,为何会被用来覆盖准提井的井口?或许,这有待专家给予解答。

关键词:梌井 历史:至今已1400多年

91年前老照片记录隋朝梌井

说起市区的梌山,也许很多市民都不清楚。但说到中山公园,相信大多市民都知道。中山公园就在梌山上。中山公园内遗留有一口古井梌井,是惠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迹,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在中山公园的入口处,立有一个写着“千年府治所在地”的石碑,上面写道:北门直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朝,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在梌山设立循州总管府。近日,记者来到中山公园。公园里树木草地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是一个幽静休闲之场所。但寻遍了整个中山公园,记者都没有发现有梌井的痕迹。难道是石碑上的记载弄错了?

为了解梌井的情况,随后,记者咨询了何志成。在何志成提供的一张老照片上,还能看到梌井的踪迹。这是一张1925年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国民革命军在中山公园合影的照片,右下角就是隋代梌井。

梌井被埋地底,期待重见天日

“梌井见证了惠州的建城历史。”何志成说,据史料记载,隋开皇十一年,隋朝设立循州总管府在梌山,当时整个广东仅设立广州和循州两个总管府。一年后,官署建成,并在官署门前不远处凿了一口水井,称梌井(也称隋井),专供官府使用。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井为“隋建府治所凿”,“其古盖亚于赵佗井”。循州总管府的建成,拉开了惠州建城历史,并逐步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隋唐至清终,惠州的治所基本上都设在梌山。

根据史料记载和老一辈惠州人的回忆,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梌井尚在。“1953年,当时的我小学还未毕业,就常在中山公园这口隋朝古井旁玩耍。当时该井口有护栏,井口石柱有"梌井"二字。”何志成说,后来政府修葺中山公园,辟该地为花圃,才把梌井填平埋入地下。“井的位置大约在"天下为公"石牌坊往前走30米右侧,距原第一小学围墙30米左右。”何志成认为,如果梌井得以修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将会进一步提升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理念新 质量高 特色明 现代化 惠州市实验中学致力提升办学品位,建设“阳光学校”

百日誓师。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采集教工专场晚会国际舞。“IN乐敢应”校园歌手大赛。《东江时报》记者周楠摄实验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