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使用热水袋,小心“啃”掉你的肉
元旦前后,河源气温降至“冰点”,素来怕冷的田女士像往常一样,睡前在被窝里放了灌水热水袋贴着脚睡觉,谁知一夜下来,第二天发现左小腿起了个水泡,以为是普通的烫伤,便自行涂抹了一些烫伤药膏。几天过后,烫伤处未见好转,她辗转到市区一家门诊处理了创面。过了一段时间,田女士发现伤口处颜色发黑还有化脓的情况,于是到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检查,这时由于创面较深,已造成肌肉组织坏死,不得不“剜肉”治疗。
近期,河源的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不少人将热水袋、取暖器、暖宝宝、电热毯等各种取暖用品都搬了出来。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陈剑平称,入冬以来,该科接诊了不少使用这些取暖设备导致烫伤的患者,这种烫伤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而且常常被人们忽略,建议市民在使用时要小心,控制好温度和时长,避免取暖用品直接接触皮肤。一旦发生烫伤,不要胡乱涂抹药品,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创面或用干毛巾包裹冰块冷敷,及时到医院就医。
时间催化
温度不高也能烫伤人
对于没有供暖的南方来说,每到冬天,人们如何保暖是门技术活。像田女士这样,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热水袋烫伤的市民还真不少,许多人甚至想不到自己被烫伤了。据了解,人体皮肤温觉的温度为20℃至47℃之间,当温度在35℃左右,人体皮肤会产生温觉;温度超过45℃时,产生热甚至烫的感觉;温度达到47℃时,有烫伤痛感;温度大于50℃时就可能形成烫伤。
陈剑平说,温度不高也能烫伤人的原因在于,热源对皮肤的局部作用时间过长,热力慢慢渗入软组织引起烫伤,且这种烫伤最初并不容易察觉,但一旦形成损伤,后果会更加严重。就如田女士那样,在入睡后还在使用热水袋,时间长,再加上棉被具有蓄热性,很容易被烫伤。
根据烫伤程度不同,烫伤可分为三级。一级烫伤是仅伤及表皮颗粒层的烧烫伤,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伤处干燥、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2天到3天后红斑消失,局部坏死的表皮细胞由深层细胞增生修复。二级烫伤又分为深、浅两种,浅二级烫伤伤及表皮层和真皮浅层,表现为皮肤发红,同时带有清水泡,肿胀明显,若压迫会发白;深二级烫伤则伤及真皮深层,伤口表现为又红又白,带有出血的水泡,有痛感或感觉迟钝、皮温稍低,创面愈合后会留有瘢痕。如被感染,则残留的皮肤附件往往被破坏,而转变成三级烫伤。三级烫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皮下、肌肉、骨骼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创面可呈苍白、棕褐色或焦黑、炭化,丧失知觉,但周围皮肤会疼痛。
烫伤后牢记
“冲脱泡盖送”5字口诀
在使用取暖设备时,怕冷的老人、皮肤脆弱的小孩以及有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症状的特殊患者要特别小心。为了避免出现皮肤烫伤,陈剑平建议,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取暖设备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长,最好能用毛巾或布条包裹起来后再用,避免热力直接接触皮肤;热水袋、电热毯这类取暖工具,最好在睡前就移开。
被烫伤后,不少人都听说过许多处理“土办法”,如涂抹牙膏、酱油、红药水、紫药水等。对此,陈剑平表示,万一发生烫伤,切记不要胡乱涂抹药品,以免颜色覆盖在创面上,对后续的伤口处理会比较困难,而且容易造成进一步损伤。正确的做法是冲、脱、泡、盖、送。首先,将烫伤部位放在冷水下冲15分钟,让热气散发,水流不要太快。在冲水后,轻轻脱下或剪下烫伤部位的衣物,注意不要扯破伤口。若疼痛仍然明显,可在冷水中再浸泡15分钟。其次,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盖住患处避免磕碰。简单处理后,如果发现面积大或者是烫伤较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彭冲)
新闻推荐
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河源“双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市市场监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下称“双打”)工作作为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