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生添彩 给幸福增色
今年中秋之夜,从东莞回到市区过节的孙晨刚夫妇在客家公园发生了“争执”,两人为以后在市区还是在紫金老家养老各持己见。骆女士在公园顶处指着下面的人群说,“市区环境越来越靓,老了还有这么好的地方跳跳广场舞。”而孙先生则说,在老家空气更好,还可以种种菜,养养花。
这样的事情,在7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新中国成立前,民生凋敝,普通民众连生存都无法保障,遑论闲情逸致了。以医疗卫生为例,据《河源县志》记载,当时河源县西医只有1所公立卫生院和私立仁济医院,中医医生也只有96人,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境内疾病横行,天花、霍乱、麻疹、伤寒、痢疾等传染病连年流行,全县人均寿命只有35岁,死亡率高达1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源的社会民生事业迅猛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原河源县,昔日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的霍乱、天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已基本根除。到1987年,即河源建市前一年,原河源县死亡率减少到4.72‰。1988年建市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
为人民幸福而发展,打造人民幸福心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交出了优异的民生答卷,让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河源让大湾区更美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构建与大湾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功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学校多了“小候鸟”少了
今年秋季开学前,在市区工作的林福军有点着急,他听说市区学位有点紧张,担心女儿在市区上不了小学一年级,因为小孩是凭父母及家庭的积分入学的。最终的结果,是他女儿顺利报读了市三小。在去年,他的儿子也是凭积分进入了市三小就读一年级。
让林先生的孩子如愿上学的,是市委市政府的用情用功。去年,河源市新建4所、改扩建12所市区和县城中小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万个;新改扩建54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增加寄宿制学位7070个。
随着河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多、城镇化率的提高,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把教育事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促进河源义务教育可持续、优质发展。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市区按照120万人口和8万个新增学位的规划,进行河源的义务教育布局和学校建设,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学位不足问题,让河源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个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并通过优质教育,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口聚集和有序流动。
规划,在汗水中成为现实。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河源市新建学校19所,全市改扩建学校43所,其中市区新建学校6所,分别为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公园东学校、阳光学校(特殊学校)、源城区机关第三幼儿园、越王小学、康宁路小学;市区改扩建学校4所,分别为城南小学、市二中小学部、埔前镇中心小学、埔前镇高埔小学。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带来一个众所周知的变化:“小候鸟”越来越少了。在上世纪90时代,有条件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外市读书。当时,河源市可供家长选择的好学校不多。河源人急盼河源教育能顺应时代,快速发展起来。随着河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河源中学更是自2004年以来高考成绩16年持续提高,市一小、市二小、市三小都有着各自的教育特色,吸引许多家长将小孩留在本地读书,一改往年优质生源外流的局面。
千秋事业,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70年来,河源市在教育领域成绩辉煌,到2018年底,全市共建设幼儿园561所,在园幼儿12.21万人,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98.21%;小学364所,在校学生30.76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141所,初中在校学生12.7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在校学生6.2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13%;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7925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2070人。
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这是一项千秋事业。
人均寿命从35岁增加到77.3岁
7月30日,河源高新区首家公立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正式动工建设,建成后,可为河源高新区广大员工提供高效、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到明年底,由深圳投资16亿元帮扶建设的一所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深河人民医院将竣工验收。深河人民医院将成为河源的第二所三甲医院,建设规模为800张床位,重点发展肿瘤、儿科、呼吸、神经外科、心血管等专科。目前,市政府已经与暨南大学签约共建深河人民医院,将充分借助高校人才、技术优势,共同把深河人民医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推动河源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不仅仅是建设这两家医疗机构,健康河源战略还在河源全面推进、全面开花结果:建设3家中心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县级医院升级建设,县级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村卫生站建设,实施公立医院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改革,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
随着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竣工和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市中医院二期工程的加快推进,市区医院病床增加了1500张。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中心血站)、市120指挥中心、和平县人民医院、紫金县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相继建成运营,东源县人民医院、深河人民医院新院开工建设,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20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588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612人。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造福人民。新中国成立前,河源县人均寿命35岁,死亡率高达12‰。到2017年底,河源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7.3岁,孕产妇死亡率6.15/10万,婴儿死亡率1.64‰。
每5.34人中就有1人受益城乡居民医保
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
保障是民生之基。为发挥好社会保险“稳定器”、“减压阀”作用,河源市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社保体系建设,促进社保城乡均等化。
社会保障成效显而易见。据统计,到2018年末,全市参加职工养老保险50.29万人,净减8.89万人;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10.26万人,净增0.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0.26万人,净增0.86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为1269元/月;参加工伤保险33.02万人,净增0.61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7.99万人,净增1.0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8.68万人,净增1.94万人。年末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34.89万人,净增1.5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286.63万人,减少3.5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额21.74亿元,受益人口达69.87万人。
社会保障,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更加迫切,更显珍贵。2018年,河源市专门出台政策,千方百计力促贫困人员纳入养老、医疗保险范围。到去年底,全市有85477名贫困人员纳入养老保障范围,114844名贫困人员纳入医疗保障范围,覆盖率均达到100%。
与此同时,河源市着力打造民政领域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通过提高救助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切身感受人民幸福心城的温度和温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8年,河源市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503元、228元;城市、农村特困人员人年均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12357元、8448元;特困供养人员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含门诊、住院)全额救助,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的救助比例达到80%以上;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560元、950元。据统计,全市在2018年共发放低保救济金3.02亿元,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7.5万人。
建设全省最安全稳定的城市之一
平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老百姓的最大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市以“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从群众被动响应到群众主动共建共享,从“一站式”服务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流转”……一系列举措,让群众见证着平安河源与时俱进,共享平安河源建设成果。
2018年,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命案下降8%,“零两抢”天数325天,比上年度的274天增加51天,上升18.1%。2018年度,河源市89.75%的受访群众认为社会安全感有提升,89.33%的受访群众对政法工作感到满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比2017年(安全感82.14,满意度79.52)提升了7.61%和9.81%。今年1至6月份,全市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9.5%,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12.3%;全市“零两抢”天数158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天。
滴水成河,碎石成山,平安源于一点一滴的努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5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1个,侦破涉黑涉恶案件476件,刑拘犯罪嫌疑人1288人,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逾4.1亿元,起诉涉黑涉恶案件37件179人;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115人。2018年,河源市全面加强“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到年底,全市共划分6605个网格,聘请6605个网格员,处置事件18.9万宗。
今年,河源市全面推进一村一辅警工作,在“民盼”上出思路,在“民急”上用真情,在“民意”上改作风,最大限度地走活了全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这盘大棋,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如今,河源市1000多名驻村专职辅警充分发挥着“熟人、熟地”的优势,牢牢坚守在农村治安第一线,为乡村治安秩序和谐安宁、群众生活安定幸福而奔波忙碌,已经成为基层治安管控的重要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时代发展道路上,河源市将一如既往重视民生工作,夯实民生基础,让民众实实在在受益。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刘烨华
新闻推荐
省农科院专家到基层现场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受到农户的欢迎。省农科院供图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