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播、知识共享的精神文明宝库 打造书香文润之城

河源日报 2019-10-01 06:17

■每逢周末,市民选择走进市图书馆,开启周末“愉”阅好时光。本报记者许竞楠摄市图书馆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成为河源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本报记者肖斌摄核心提示

前不久,2019年国际建筑奖在希腊雅典卫城公布,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公司设计的河源市图书馆新馆荣获图书馆类国际建筑奖。

事实上,两年多来,市图书馆新馆不仅“外秀”,而且“内修”,河源书香之城韵味日渐灵动,城市文化形象、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报告》指出,河源的全民阅读指数进步明显,在全省21个地级市排位中比去年上升了3位,从广东省阅读领先的发展类迈入了潜力类。

风雨兼程,奋斗不止。进入新时代,市图书馆将以服务打造“文化河源”为长远目标,充分其发挥文化传播、知识共享的精神文化阵地作用,不断建设完善深受市民群众拥护、喜爱和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宝库”,为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育魂铸人。

市图书馆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市图书馆新馆实行免费开放两年多来,外借文献书籍超过130万册,馆藏图书超过60万册,每年接待读者约163万人次,新办读者证约11万本,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微信客户端,累计下载或在线阅读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约162万册次。随着以市图书馆为阵地的精神影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引领阅读成为市民生活中的新时尚和风向标,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全民阅读风潮,使尊重知识、崇尚文明成为潮流。通过不断发挥其文化传播、知识共享的“精神文明宝库”作用,使河源这座城市在书香漫溢和文化浸润下逐渐提升城市格调、涵养城市气质,逐步打造成为书香文润之城。去年12月,萧殷文学馆在市图书馆开馆,并举行了萧殷文学研讨会,吸引了专家学者集聚于此,共同探讨萧殷文学价值,致力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光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借助萧殷文学馆的社会影响力,市图书馆将更好发挥文化引领、支撑和滋养作用。

近年来,市图书馆通过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结合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宣传;结合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文明用语、日常礼仪、道德模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向广大读者传递从善向上的价值观;对图书馆推出的新服务、新设备进行大力宣传推介,增加社会知晓率;创新宣传形式,依托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河源发布、河源日报微生活等网络平台和河源日报社、河源广播电视台、河源晚报等主流媒体,及时发布场馆的服务项目、馆藏书籍、活动通告、工作动态等信息。一年来,市图书馆共推送微信1000多条、网站工作动态1000余条,主流媒体刊播新闻达600多篇,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良好形象。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河源样本”

作为河源文化建设的标准性场馆,市图书馆自建成以来,举办了品牌文化、应节宣传、志愿服务等种类齐全、数量丰富的活动,成为馆内的文化惠民、文化服务品牌,大大增强了对市民读者的吸引力。精彩的馆内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为河源市创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进一步拓展文化输出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书香河源新载体,让知识的春风吹拂河源的每一个角落。市图书馆在紫金县连平县东源县和市区共授牌6个分馆,并通过建立源·悦书屋自助图书馆,不断缩短群众与书本的距离,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使无论是在山区里的学生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文化熏陶,共享知识成果。

近年来,市图书馆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和活动品牌打造,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收获了一批忠实读者。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进馆读者都保持有4100人以上,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将业余时间投入到读书中。今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报告》指出,河源的全民阅读指数进步明显,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比去年上升了3位,从广东省阅读领先的发展类迈入了潜力类。有分析指出,河源新馆的建成,促使河源居民的阅读参与率提升,培育了阅读氛围。在地区间,市图书馆逐渐打开了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的新局面,今年5月,在广东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班(粤东地区)上,河源市图书馆代表,作了题为《关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活动品牌建设的研究》的经验分享;8月,在2019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市图书馆负责人作了题为《信息技术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对其他地市图书馆的业务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这意味着河源市图书馆在粤东甚至全国的图书馆中开始崭露头角,正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河源样本”。

为充分发挥标杆和“领头羊”效应,市图书馆不断强化自身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担当、引领作用,对全市各县区的图书馆进行业务指导,包括县域总分馆制建设、馆员培训、阅读推广活动策划等,带领全市图书馆共建设同发展,逐步完善河源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造福于民。为进一步推动河源市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图书馆发挥中心馆作用,积极制定统一图书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实现一证(读者证)在手,任意网点可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目标。作为广东图书馆学会(下称学会)的成员单位,市图书馆不仅积极承办学会的各项活动,还牵头成立了河源市图书馆学会,大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领河源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图书馆以参与打造“文化河源”为长远目标,充分展示新时代下为繁荣河源市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信念和担当。该馆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建立4所源·悦书屋自助图书馆,形成“15分钟阅读圈”,开启河源人的都市阅读生活模式,让文化便民更惠民;通过与深圳少儿图书馆合作共建,获取优质青少年图书资源,改造完善经典名著专题阅览区及推进国学阅览区、教育阅览区建设,尽快实现分层、分级、分龄阅读,优化升级馆内阅览区(功能区);通过数字资源面向读者不断开放,逐步打破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壁垒。市图书馆将继续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创新思维、优化管理”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知识共享的精神文化阵地作用,使其日益成为深受市民群众拥护、喜爱和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宝库”,为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凝聚强大力量。

【亮点1】

开展志愿文化服务,播撒爱与知识的种子

为进一步提升市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形象,彰显社会担当,市图书馆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举措,不断增强阵地吸引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积极开展“关爱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文明旅游劝导”等多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并于2017年4月组建起一支河图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问需于民,为市民群众送去图书、益智教育、科普教学、文明引导等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播撒爱与知识的种子,努力营造书香河源氛围,推动实现全民阅读,促进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均等化服务,是市图书馆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今年暑期,“关爱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走进龙川县铁场文化站,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引导当地60余名小朋友一起进行你说我猜、看图读书、手工制作,让小朋友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充分动脑、动手、开口和倾听,通过“五官”阅读的形式,帮助孩子完成一场沉浸式阅读,充分感知阅读的丰富乐趣,为孩子们带去精神食粮。

龙川县铁场文化站站长戴剑辉告诉记者,“寓教于乐的阅读,有效激发了孩子对读书、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放下了手机,离开电脑、电视,在书香中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才、明智,还要发挥德育、树人作用。河图文化志愿者代表走近群众、服务群众,不仅注重知识传播和科普教育,还加强了道德引领、文明培育示范,为涵养河源文化环境,形成文明道德风尚起到了“标杆”作用。

据悉,为进一步做到对特殊人群服务均等化,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努力创造有利条件,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多种形式、方便快捷、温馨体贴的服务。如主动联系博爱学校,为残障儿童举办阅读推广活动;每月深入乡村学校开展“爱陪伴我们成长”活动,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到工地,为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提供帮助,为农民工提供服务;购入盲人智能听书机,携手市残联举办“文化助盲”活动,为盲人免费提供200台智能听书机,辅助盲人阅读。

【亮点2】

加强阵地建设,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

近年来,市图书馆持续加快阵地建设,目前已在市、县区分设了下石小学劳模分馆、年丰小学劳模爱心分馆、东实分馆、正德分馆、75738分馆、75752分馆6个分馆及10个流动点。今年5月,市图书馆还在市文化馆旁新修建了自助图书馆——“源·悦书屋”,正式开启了文化场馆服务“近社区”“近家门”发展之路,通过不断延伸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网络,使市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效能和覆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为读者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让文化惠及千家万户。

“源·悦书屋”的建设,意味着河源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跳过基本铺开普及的刚需阶段,进入到不断满足市民群众人性化、个性化需求的多样选择阶段,并提出了打造家门口图书馆的概念,让知识触手可及。市图书馆负责人表示,今年,河源市还将建设3个这样的书屋,后续的书屋将会建得更大、更完备,为市民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服务。

今年9月,东实分馆在东源县实验中学正式揭牌,连同其余5个分馆,遍布于紫金县、连平县、东源县和市区。借助该平台,学生们可参与到更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同时发挥好图书馆的知识科普、信息集散、文化遗产存留等作用,使之成为师生获取知识的精神乐园,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地和教育思想的创新地。东源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东实分馆的成立,将有助于广大师生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通过多读书,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据悉,市图书馆分拨了2.2万余册书籍到东实分馆,丰富其馆藏图书。东源县实验中学的学生,凭借市图书馆借书证,即可享受到丰富优质的图书资源。

在持续拓展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市图书馆还积极开展送书下乡,为偏远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通过建立流动服务点,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机关、学校、部队、社区、乡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企业等,为他们免费提供图书,统一标牌和管理制度,进行业务指导;依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和馆站资源内部共享机制,做到馆藏文献在各分馆、阅览室之间进行流动,使“静态服务”变为“动态服务”,将资源管理优势与阵地优势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辐射作用。

组稿:本报记者许竞楠

新闻推荐

江东新区城东学校:开拓进取 笃定前行

■江东新区城东学校校门■城东学子在校园运动会上展风采核心提示江东新区城东学校(下称城东学校)自开办以来,始终秉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