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东源县 争做全市“融湾”排头兵

南方日报 2019-09-27 07:33

东源公园周边景观。

项目签约现场。

东源县蓝口镇礤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风光。资料图片

东源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县,其前身是原河源县的主体部分,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1988年,河源撤县设地级市,成立郊区,1993年,郊区改为东源县,至今不足31周年。

东源是省划定的生态保护区,被省列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启动创建粤东西北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东源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县,摘得“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唯一)”“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省2个)”“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广东县域转型升级十大创新范例奖”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号生态金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绿富双赢,生态文明发展路径被专家学者视为“绿色崛起”样本。

今年以来,东源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河源市委“示范区”“排头兵”目标定位和“两个河源”(生态河源、现代河源)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当好河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主力军”战略定位,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两个东源”(生态东源、现代东源)建设实现提效破局,为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牢了基础,抢占了先机。

当前,东源正在着力打造大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成为展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窗口和体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窗口,当好河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主力军,争做全市融湾排头兵。

●南方日报记者蒋才虎

通讯员李成东李远来

黄廷首李建林陈苏宁

担当作为部署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东源方案

9月11日,东源县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研究部署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会议要求,全县各级要准确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要求,举全县之力推进“融湾”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全会认为,在中央和省、市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期,要切实增强“融湾”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认识“融湾”建设是东源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东源加快决胜小康、率先振兴、同步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

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把“融湾”建设作为新时代东源振兴发展的“纲”,以“主力军”的标准和担当,全力推动“生态东源、现代东源”建设提效破局。要在谋划与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拓展区中,积极主动推进“软”“硬”联通,大胆探索创新协同,尽力做优做强城市核心,谋求东源席位;要在大湾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努力“建链连链接链”,建设东源基地;要在建设绿色湾区、美丽湾区中,全力保护生态、守护绿水青山,体现东源担当;要在构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发展大健康产业中,大力发展“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为大湾区提供“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彰显东源优势,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东源梦想。特别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从与大湾区合作有基础、市场有需求的领域入手,找准全域全面“融湾”建设的模式、路径和方法,重点在互联互通、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市场对接、优美生态、民生建设等六方面聚力聚焦,全面落实省、市《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推动“融湾”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会要求,要提高站位,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做到思想再解放,工作标准再提高,工作能力再提升,争做全市“融湾”排头兵,彰显东源担当作为;要深入研究,高度对接“融湾”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融湾”东源方案,形成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和功能互补、紧密衔接的规划体系;要坚守初心、奋力攻坚,通过“融湾”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补齐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力争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加快构建与大湾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开创新局在新起点上描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东源是省划定的生态保护区,保护好绿水青山是东源最大的政治任务。东源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致力探索和实践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东源以被省列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契机,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启动创建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努力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实践中贡献东源智慧与东源方案。

经过持续不懈努力,东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县,成功摘取“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中国候鸟旅居小城”“2018中国最美县域”(广东省共7个)、“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广东县域转型升级十大创新范例奖”等诸多荣誉,是河源市摘取生态文明建设国字号和省字号金牌最多的县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绿富双赢”,生态文明发展路径被专家学者视为“绿色崛起”样本。

新时代、新使命。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这是省委交给河源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也是河源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确定的新时代河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定位和科学路径,它为东源未来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

新征程、新目标。作为河源推进“融湾”战略的主力军,东源县委、县政府按照河源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两个河源”战略布局,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新战略、都市经济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全面全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着力把东源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转移承接新平台、大湾区最美后花园和生态健康生活首选地,成为展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窗口和体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窗口,当好河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主力军,争做全市“融湾”排头兵。

新担当、新作为。东源县委书记赖小卫、县长骆世文表示,东源这一届县委、县政府手中的接力棒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棒,是开启率先振兴、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第一棒,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东源在艰苦创业进程中,锤炼了干部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和人文环境。特别是铸造出了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追兵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众志成城、协作奋进的“团结精神”和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有这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和这股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东源有信心、有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东源新时代发展新局面,描绘新时代东源人民美好生活新画卷!

数读

●目前,东源县城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商住小区41个,在建的43个,近3年来销售商品房21990套,建成区面积达16.2平方公里,人口11.2万

●县城板块二、三产业产值约占全县二、三产业总量的50%。按预测,到2021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可达26平方公里,人口可达20万,县城板块二、三产业产值占全县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可达80%

一线

走访

打破昔日有县(区)无城桎梏

现代山水田园智慧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从东源县委、县政府大门望向前方,一片开阔、通透。宽广的道路、四季常青的绿树和圆形的东源公园交相错落,铺展开来,令人赏心悦目。极目远眺,浩荡的东江,逶迤的远山尽收眼底。

走进大门,低矮的办公楼疏疏朗朗、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廊道间。主楼后面长满绿树的小山丘,在为大院人们带来养眼绿意的同时,打破了平地的单调,营造出柔和的弧形,起到了舒缓心情的作用。

从大院内,笔者了解到,今年5月30日,东江公园、东源县城广场大道西市政道路工程、泰和中央公园商住小区、东城豪庭和东江游艇智造小镇5个城市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或签约。

此前,3月26日和5月20日,河源市地标建筑——东源县总部经济区暨河源市华丰世纪国际贸易中心项目和河源市首个本科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项目在东源县城核心区与滨江新城开工建设。

这些城市建设类大项目的落户或落地建设,为东源推进城市提质扩容,打造优质都市经济区和人民幸福心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东源县前身是河源县,1988年河源县撤县设市分区,将原河源县划分为河源市郊区和源城区。郊区是东源县的主体,辖仙塘等24个乡镇(现为21个乡镇),47万人口和4070平方公里土地,区党政和直属机关仍在老县城原址办公。1993年11月28日,撤销河源市郊区建制,设立东源县,辖区不变,县城定在仙塘镇。

从1988年起,原郊区和新设的东源县,一直没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种有县(区)无城的现实,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建新城和实现小康,成为历史赋予东源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顺势而为,历届东源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推进新城建设,赢得人民群众一片赞誉。

近年来,东源对标市中心城区优质核心片区建设标准,深入开展“城市建设提速年”活动,以创建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落实县城纳入河源市中心城区统筹规划要求,全力推进城市提质扩容与园区扩能增效融合发展,县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基本形成完善的县城建设规划体系,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形成“九纵八横”现代交通大网络格局,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人口承载功能逐步增强。一座充分体现东源生态优势和滨江景观特色,独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山水田园智慧城市已初具规模。

随着教育、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县文化科技中心、县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建成使用,市中心城区优质核心片区加快成型,东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城和幸福心城。

见证观察

东源康禾镇仙坑村:

古村落新时代

增添新动能

山清水秀的东源县康禾镇有个距今4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仙坑村,该村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美,现今仍保存有以八角楼、四角楼等为代表的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

笔者在仙坑村党总支书记叶锦堂的带领下参观了八角楼和四角楼。从远处看,八角楼像一座森严的城堡,是集客家特色和军事特色于一体的古建筑,现已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楼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占地3575平方米,由仙坑叶氏先祖叶本菘及其子叶景亭、叶霞廷耗资银圆万两,历时十余年建成,是仙坑村最古老的建筑,至今保存较完好。

八角楼初建时为四角楼,太平天国时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治安环境,主体建筑外侧又用花岗岩石条砌筑了高10米、宽1.5米的高大石墙,石墙四角各建一个碉楼,八角楼因此得名。

从八角楼出来,穿过小广场,就来到四角楼。四角楼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排水系统完善;雕画精美,寓意丰富;设计眼光长远,生活细节考虑周到。从外观看,整幢建筑分为四幢(正座)、四杠(横屋),呈左右、上下对称的建筑风格。石楼前面有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与整幢房屋构成一个大椭圆形。四角楼是叶景亭于嘉庆年间建立,历时十余年建成,现被列为河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企业的援建,让沉寂的仙坑村围屋再度活跃起来。叶锦堂告诉笔者:“万科集团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号召,结对帮扶仙坑村。2018年8月,万科扶贫项目正式在仙坑村启动,首期投入5000万元。”叶锦堂描绘仙坑村的未来,干劲满满,信心满满。

据了解,万科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名专家反复调研、仔细勘查,出具了详细的修建方案:修缮省级文物八角楼,打造客家建筑体现区;修缮市级文物四角楼,打造客家生活体现区;复建登云书院,延续客家千年文脉;修建仙坑文化广场,打造党建、村史、村民公约景观;建设邻里多功能广场,增加村民公共文体活动空间等。万科欲借助促进仙坑振兴,让仙坑村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打造美丽乡村的广东样本。

目前,万科援建的四角楼、登云书院、核心区景观提升工程已完工,八角楼修缮、仙坑村展览馆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国庆节前完工。

如今,仙坑村古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并与现代民居巧妙融合,百姓的生活也因企业的援建而变得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全县纪检监察系统第一期“本领讲堂”活动举办 不断提升办案执纪综合能力

○本报讯特约记者黄廷首通讯员严海洋张嘉玲近日,东源举办纪检监察系统第一期“本领讲堂”活动,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交流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