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建市30周年经验探索和发展启示
■陈跃华
1988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河源撤县建市,成立河源地级市。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的历程,跨越了两个世纪,联结了两个千年,站在建市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30年的风雨兼程,30年的拼搏进取,30年的辉煌成就。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河源市历任班子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克服一个个困难,走过一道道坎坷,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中向前冲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书写了河源历史上壮美绚丽的发展篇章。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和保持当前我们河源良好发展态势,开创赶超的发展新局面,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非常有必要总结我们走过的发展历程,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总结过去,就是更好地走向未来。为了分析的需要,我把河源建市30年来的历史,按照发展道路和发展成效分成四个阶段,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评指正。
1.开创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建市到1999年,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开创阶段。我们在撤县建市、艰苦创业、探索河源发展的路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87年,河源市GDP为14.48亿元,财政收入为0.40亿元,人口为264.44万人。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动河源改革开放继续前进。前期重点抓了五个方面工作:集中力量打好工业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工作落后的状况;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能源、交通、通讯和城镇建设,为全市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广开生财聚财之道,尽快摆脱财政困境等。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大胆“出山入海”。到1998年12月,河源市全市GDP75.87亿元,为1988年建市前的375.4%,财政收入2.03亿元,是建市前的5倍,实现了从“饥饿财政”向“建设财政”转变。全市经济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从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逐渐向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变,从封闭性经济向开放性经济转变。
2.转型阶段。第二阶段是1999年到2007年,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转型阶段。我们在总结正反两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明确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河源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实现了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在全省的排位上甩掉了“后无追兵”的窘境。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实施四大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借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全力打造“后发河源”,以“一区六园”为载体,加快工业发展,以农民增加收入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施富县强镇战略,促进了河源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这期间还成功应对了几次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到2006年12月,全市GDP264亿元,财政收入12.45亿元,财政收入增收速度惊人,连续三年年均达到40%以上的增幅。三次产业比例为17.2:46.1:36.7,三次产业实现了中间大两头小的历史性飞跃。
3.成长阶段。第三阶段是2007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成长阶段。我们在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做好文化河源和生态河源上取得了有益的成绩,塑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极富影响力的城市名片,进一步推进了河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河源市坚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经济建设,着力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政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实施富县强镇战略;确立打造“广东绿谷”战略思想,坚持工业富市,打造“发展之谷”;坚持生态强市,打造“生态之谷”;坚持改善民生,打造“幸福之谷”。到了2016年12月,全市实现GDP898.7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1.7:45.4:42.9,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当年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7%和41.6%,第一产业产值进一步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89亿元。这一阶段河源市除了经济建设取得良好成绩之外,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的总规划修编模式,办成了最好的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
4.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是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河源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随着汕昆高速和大广高速的开通和高铁项目的开工,河源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河源市在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这一时期得到深圳市的大力帮扶,深圳投入共建园区资金19亿元,引进产业转移项目93个,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启动搬迁,深河国际模具城建立,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在充分调查河源各种资源禀赋和总结过去发展实践基础上,市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门户,形成都市经济引领新态势,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功能,奋力推动河源在粤东西北率先振兴的战略决策。2018年又有了更多更大型的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河源,阿里巴巴等重量级企业和项目在河源扎堆签约,助力提速“两个河源”建设。为了更好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在河源视察时的讲话精神,市委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
30年的艰苦创业,我们奠定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30年的艰辛探索,我们走出了极富特色适合河源的发展道路,3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树立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形象,30年的开拓创新,我们形成了“两个河源”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我们河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河源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必然抉择。
30年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河源实际的发展道路。建市之初,市委就提出了“发挥山区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发展思路,之后的时间里,市委市政府一直扭住发展不放松。30年来,我们河源自己和自己比,取得了极大成就,但是把河源放到全省之中,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仍然处在落后队列,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加速发展,努力赶超。在发展中,要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紧紧抓住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企业大展身手。第二,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河源市就是在改革的背景下设立的城市,过去成就也是依靠改革而取得的,今后仍然需要利用这一利器,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要速度、要效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推动河源快速前进。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河源市80%是山地,要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河源城乡协调发展。市委提出的“两个河源”发展新路,就是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良方,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第四,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发展。要同步抓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能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就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扎实行动,要让全体民众投身其中,入心入脑,付诸行动,不断提升河源市民的整体素质。第五,必须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几十年来的一切成就,都是全市人民群众奋力实干取得的,今后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群众,在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注重民生事业,保证发展的不竭动力。第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建立既“亲”又“清”的良好的政商关系,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推进河源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河源,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繁重和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满足、不懈怠、不动摇,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优良的干部作风、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真正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
(本文摘编于《河源市建市30周年经验探索和发展启示》研究论文,该研究论文是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作者系中共河源市委党校副教授)
新闻推荐
河源正加速推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育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现代农业、旅游、教育、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