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级“瘦身”区级“强体”,集中办理压减审批时间 “强区放权”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
轩朗实业是一家从事光学膜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江东新区产业园以来,实现了当年动工、投产、上规,预计今年全年生产总值将达到4亿元,并将公司主要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从东莞转移到河源。在杨真看来,这离不开“河源速度”“河源热情”“河源服务”。
轩朗实业的事例并非孤例。“对比以前,现在办理项目审批不仅跑腿少了,而且速度快了!”对于其中的变化,欧华集团总经理助理吕和军深有感触。欧华集团位于河源高新区,5年前一期项目完成报建手续耗时一年多;而去年,企业二期项目从拍地到完成报建,仅用时3个月。
行政审批速度的加快,离不开河源市大力开展的“强区放权”改革。针对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河源市通过市级授权、县级委托的形式,累计下放597项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让市级“瘦身”、区级“强体”,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权和审批权,建立起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新区运行机制。
【问题】
体制机制“掣肘”发展
河源高新区于2003年6月启动开发,是河源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引擎,于2015年升级为“国家级”,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国家高新区。成立于2014年5月的江东新区,是河源城市扩容提质的主战场和跨越发展的新引擎,肩负着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使命。
然而,两个新区在设立之初,管委会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在项目审批、投资规模、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瓶颈较多,产生了人员少、行政功能弱、办事效率差等问题。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新区设立之初遭遇的最棘手问题便是体制机制障碍。据了解,新区成立之初,诸如政府项目立项、规划和审批、企业扶持项目申报、财政预算、城管执法等,审批权是保留在政府相关层面的,新区管委会不承担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必须通过各派驻机构或与市直部门进行协调。
事实上,派驻机构独立、协调过程复杂,导致新区在加快发展、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河源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小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一个案例。在强区放权改革之前,河源高新区一家企业从签约到投产过程的审批事项办理,总历时746天,其中到政府部门办理各类审批事项约362天,共涉及政府部门14个,技术审查中介机构8个,办理审批事项14项,各类证照或证明文件32种。
困局何解?针对两个新区的实际情况,一场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机制为重点的强区放权改革,日前在河源正式启动。
【放权】
市级“瘦身”区级“强体”
体制机制改革涉及面广,可谓千头万绪,关键要抓住“牛鼻子”。
为做好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相关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改革工作,市编办曾对新区的情况做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系统性调研,市直相关部门和两个新区还分别派出学习考察组,到广州、深圳等地新区、自贸区学习取经。根据当时两个新区的机构性质、建设要求和承接能力,2017年3月,市发改局牵头、市编办给出了放权的探索方案,即“启用一枚公章、出台两个文件”。
“启用一枚公章”是指启用审批专用章,对必须由市直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河源市通过授予江东新区2号章、河源高新区3号章的方式,由市级职能部门逐一与新区签订协议,授权新区对相关事项进行审批。“2号章”“3号章”在市内具有与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同等的行政效力;对市外业务,仍按原程序办理,市属部门采取“见章换章、见文换文”的方式,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去年3月,河源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授予江东新区、市高新区相关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将12个市直部门共85项管理权限授予新区,其中涉及江东新区67项,河源高新区18项。当年8月,河源市加大放权力度,出台《关于江东新区管委会受委托行使部分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通知》,将源城区和紫金县的512项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委托江东新区行使。
今年6月,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相继挂牌成立,正式运作,按下了河源市政务服务改革的“加速键”。
【成效】
审批时间大大减少
以河源高新区为例,该区行政审批局今年6月25日正式挂牌运作,依法将市级委托(下放)高新区实施的经济管理审批事项以及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科技创新局等部门负责企业投资建设领域的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许可密切相关的管理事项,连同部分审批业务人员一并划转移交给区行政审批局,由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并承接相应的法律责任。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和“3号章”并行,以“3号章”支撑行政审批章效力。
江东新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介绍,通过相关部门行政许可职责划转行政审批局,基本实现了审批事项、审批职能、审批环节“三个集中”。被划转事项整体审批时间大大减少,划转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3.5个工作日。
“河源高新区在审批权限下放之后,项目审批速度和质量都大幅提升,一个项目从签约立项、落地建设到建成投产,所有审批手续在一个局可全部办结,一般项目从拿到土地证到拿到开工许可证,审批时间缩短了不少。”上述负责人介绍。
江东新区则在推进“一枚公章管审批”试点改革工作中,充分集合利用该区“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开发了集“许可审批、公共服务、投资服务、可视回溯、政务公开”于一体的智慧政务平台,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今年以来,新区共受理业务3296件,已办结业务3236件,办结率高达98.17%。
同时,江东新区正有序推进对标珠三角打营最优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制订实施方案,提出了26项改革目标要求。目前,江东新区已经完成了下放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权限、放宽住所登记限制、实行个体户登记“同城通办”模式、“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服务等7项商事改革工作任务。
据了解,接下来,两个新区还将深入推进“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试点,力争进一步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借鉴珠三角先进地区做法,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切实发挥新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吸引高端经济要素新局面。
【活力】
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
改革释放的发展新动能正在两个新区逐渐显现。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河源高新区较2017年度综合排名上升6位。近期以来,2018河源(深圳)移动通讯招商推介会、深河产业共建招商推介会、2018中国河源国际手机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等系列招商和产业盛事相继举行,吸引更多企业客商到河源投资兴业。
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河源高新区项目,从今年6月29日项目开工至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历时仅153天,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当年封顶。单层施工周期仅6天,项目在河源创造了里程碑速度,也是阿里巴巴全国IDC板块中施工难度最大、用时最短的数据中心项目。
强区放权改革同样也让江东新区发展建设的步伐提速。今年以来,江东新区密集对接了60多家大型央企国企私企和机构,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江东新区在谈项目52个,意向投资总额达700亿元,其中,慈航航空航天产业城、融创国际文旅城项目已基本达成投资协议,投资总额均为200亿元。今年以来,江东新区新签约项目10个,合同总投资达97.5亿元,其中超50亿元项目1个。动工工业项目14个,投资总额122亿元。
(本报记者黄世军)
新闻推荐
■杨建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建市30年来也发生了巨变。这些亘古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