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楷模林善儒
林善儒(坐者)与三个儿子在抗战前的合影。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作者:吴定球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某天,惠州知名人士张友仁、周醒南等发起举行了一场追悼会,隆重追悼在抗战期间客死粤北山区的林善儒先生。据在场者忆述,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现场挂满了门生故旧们献上的悼词挽联,其中有一副挽联写道:
当儒将风流,家传几代,不愧乡贤表率;
为教育事业,尽瘁终生,堪称师范楷模。
这一副联语,颇可以概括林善儒的家世和生平。
林善儒(1874-1943),字伊衡,一作弥衡,号羡知,惠州府城人,清末秀才。祖父启常,为清代道光年间武官,驻守广东虎门横档炮台,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随关天培英勇抵御英军侵犯,壮烈牺牲。父福安,亦武将,后因不满朝廷腐败无能,辞官归里,弃武习文,聘邑中名儒祝史樵为老师,兼为儿辈授课,家中藏书之富为当时全城冠。上联“儒将风流”、“家传几代”云云,道其实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办学堂,林善儒以优等成绩考入两广优级师范读博物专业,时郡人誉之为“双优”。在校受老师黄节(晦闻)等影响,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10月,陈炯明、邓铿等起兵淡水,围攻惠州府城,他在城内积极策应,利用据守飞鹅岭的清军标统洪兆麟原系父亲福安将军旧属的关系,成功对其策反,迫使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弃守投降,为惠州的光复作出贡献。
辛亥革命胜利后,林善儒不居功自傲,贪恋权位,很快便从官场抽身,转而专注于发展地方教育。1912年,他被委任为惠州中学(后更名省立三中)首任校长,当时延聘的老师如苗致信、叶秉机、李端谷、黄亦良等皆惠州一时俊彦。(1928年又受教育厅长黄节之聘,再任省立三中校长。)自此之后,虽然任职单位常有变换,而服务桑梓、教书育人的初心始终不改,门生弟子满郡城,为惠州培养了大批人才。下联“师范楷模”、“尽瘁终生”云云,亦道其实也。
1920年前后,林善儒于秀水湖畔筑园以居,园门额曰“玄埜”,有门联云:
唯有和平堪处世;
须知礼仪好传家。
——— 此联实为林善儒的家训。“玄埜”门前,池塘如镜,院庭内花木扶疏,楼台掩映。园主有《咏玄埜》诗云:“分明半亩小楼台,杨柳垂帘秀水开。”颇有几分“结庐人境”的意味。园距西湖甚近,登楼指顾,便见青山入帘,湖光照眼,又曾作《咏苏堤》云:“万顷平分一线通,苍茫云水画图中。昨宵好雨添新绿,鸭浴盈波旭日红。”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幅西湖烟雨图,写照了作者面对平静生活的恬淡和从容。
1938年抗战爆发,小园往日的宁静被日本侵略军的隆隆炮声打破,古城惠州很快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数度易手的战略热点。为避免被敌寇所辱,林善儒携家北迁,先后任教紫金乐育中学、龙川老隆师范等,至1943年秋病逝于连山,享年六十九岁。吴仕端曾是省立三中学生,有联挽老校长曰:
宁流寓以终,秀才义节严夷夏;
痛归魂难越,连阳烟瘴蔽山川。
——— 下联“连阳烟瘴”云云,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有很强的感染力。
林善儒生平亦好诗联。惠州另一位教坛耆宿廖佩瑬离世时,他便曾写过一副挽联。
廖佩瑬,字冕臣,号雨生,惠州昌明小学(今市第十一小学前身)创办人兼首任校长。1938年,惠州第一次沦陷,廖佩瑬为躲避战火,挈妇将雏,流寓香港新界,仍以教书为业,次年不幸病逝,和林善儒一样“宁流寓以终”。临终前,他为联自挽道;
享寿曰九旬,是人生之所羡;
送终环四代,虽客死亦何伤。
当是时,惠州名流如张友仁、周醒南等亦多有联挽之。如邑人陈承宽挽道:
一邑重经师,去国离乡,客馆伤心环四代;
九旬终寿考,临风感逝,香江微雨送清明。
——— “香江微雨送清明”,亦是景中见情的好句。又邑人黄惠波挽道:
违难在海隅,话到桑梓伤夕照;
骑箕赴天上,不堪桃李泣春风。
林善儒献上的那副挽联则写道:
国难方殷,耆硕哀时伤物化;
乡评推重,典型宛在系人思。
——— 这一副联语,虽是林先生挽人,其实,人亦可用之以挽林先生也。
新闻推荐
六旬儿媳悉心照料百岁家公 赖菊英每天陪老人散步聊天,邻居以为他们是父女俩
赖菊英掰开一个果肉绵软的红番石榴,递给家公吃。市区河南岸山水华府小区,有一位百岁老人。在身边时常照顾他的,是已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