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不怕巷子深 淡水洋纳村陈小英曾靠做粽子供3个子女读书,端午前重操旧业供不应求
陈小英在包粽子。
在淡水街道洋纳村一栋普通民房里,有一家粽子制作工坊,门面很低调,连招牌都没有,但出品的咸蛋黄肉粽、灰水粽,让吃货们赞不绝口。这家粽子制作工坊的主人便是陈小英,她有着20多年粽子制作经验,原本已经不做粽子七八年了,因女儿去年在朋友圈发了粽子图片,一些朋友试吃之后纷纷要求她出山做粽子。
每天制作粽子上千个
陈小英的粽子制作工坊在洋纳村一条巷子里,没有招牌,但并不影响销路,客人主要是她女儿微信上的熟人。
一进门,屋里散发着粽叶的清香,一串串粽子挂在竹竿上。一个大盆里放着腌制好的五花肉、咸蛋黄,还有掺杂了红豆、糯米以及脱了皮的绿豆,都是客家人爱吃的粽子材料。
“做客家粽子有一样材料很重要,就是要将红葱头爆香,再把五花肉、咸蛋黄放入糯米之中,包裹好后放到水里煮熟。”陈小英说,包裹粽子也是有学问的,不能裹得太紧,也不能太松,留一些空间给糯米适度膨胀,这样制作出来的粽子不会渗入热水,才会有粽子味。
在半个多月前,陈小英每天的工作就是准备制作粽子的材料、包裹粽子、煮粽子,她做的粽子卖得不贵,如咸蛋黄肉粽每个5元、灰水粽每个3元,每天要制作上千个。“做粽子的手艺是跟我父母学的,做粽子挺累的,做到端午节就不做了。”陈小英说。
曾起早贪黑卖粽10多年
陈小英是紫金县人,年轻时候随丈夫到深圳、大亚湾等地开过小店,因家里有3个小孩要抚养,开小店的同时也做起了早点的生意。白天做粽子,半夜做包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她所制作的早点很受周边居民欢迎,每天上午基本上都能卖光光。
“小时候不懂事,希望家里的早点卖不出去,这样自己就有得吃了。”陈小英的大女儿甘雪娜说,等长大了,才知道三姐弟的学费都是妈妈做早点赚来的。如今甘雪娜已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才更清楚地感受到当年妈妈的艰辛。
甘雪娜说,粽子对于她而言,更多的是儿时记忆的一个符号,承载着一家人所走过的穷日子。“粽子里面有妈妈的味道,也有对今天生活的感恩。”甘雪娜说。
“去年端午节前一个多星期,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图片,是妈妈做粽子的图。”甘雪娜说,想不到妈妈做的粽子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吃,就再次制作起了粽子。
七八年前,陈小英的3个小孩陆续从学校毕业,有了工作,她也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干活挣钱了,还从大亚湾搬迁到淡水洋纳村居住,小店也就没有继续开了。“以为不会再做粽子卖了,想不到有这么多人喜欢吃,就做一些来卖。”陈小英说。
文/图 本报记者黄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