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数量领跑全国,广州高教底座够厚还要再拔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广州常住人口达到186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597万人。近日媒体披露,潜藏在人口中的一组人才数据同样亮眼:根据有关统计,广州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武汉、南京等传统科教大市,排名全国第一。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高,这个城市就越有竞争力,因此在校大学生数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才储备与供给能力,也是持续发展最有底气的战略资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20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本专科在校大学生达到130.71万人,排名全国第一。如果把在校研究生算进去,广州仍然是第一。
这不是广州第一次在“本专科在校生”数量排名中领跑全国,早在2014年,广州本专科在校生突破百万大关,2020年更是比上年增长15万人,势头可谓迅猛。
这样一个结果其实并不意外。自2014年以来,广州借改革迈向深入的东风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因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教事业近年来又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基于这两点,广州高校的实力有目共睹,在最近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广东共有8所高校跻身综合性大学百强,而广州就占了其中6所。
广州高教形势喜人,不过数据中暴露的一些短板也不能忽略。
首先,广州本专科在校生数量虽然高居全国第一,但拥有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2.88万名,不仅与北京(38.7万)、上海(17.8万)等一线城市有较大差距,也略逊色于武汉、西安、南京等省会城市。
其次,从整体来看,广州高校的实力都不弱,但拔尖者却很少。同样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为例,广州尽管占据了百强中的6席,但在全国十强行列中,并没有广州的高校。
另外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广州的综合表现不错,但A类学科数量(含A+、A、A-三级)与北京、上海、南京分别有大约5倍、2倍、1倍的差距。
教育旨在立德树人,广州培育了大量人才,为广东、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血液。仅从华南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的流向来看,该校39%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州就业,22%去往深圳,4.3%流向佛山,3.1%在东莞,2%前往珠海,北京、上海、杭州、惠州、肇庆紧随其后,占比均超过1%,其他高校也大致相近。这些数据形象地反映了广州高校对全国的贡献。
未来不论广州,还是大湾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对人才的渴求只会越来越迫切,作为华南地区的教育重镇,广州责无旁贷。鉴于广州高水平大学还不够“高”且数量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上影响力不大等短板,提升高教质量也是一个紧迫的工作。一方面,拟建设成世界区域性一流大学的高校应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同时,规划几所本科高校中的少量学科定位为研究型学科,明确其为广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塔尖。另一方面,在科类结构上,需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理念的革新必不可少,产学研的融合需要更密切,高教经费来源多样化也势在必行。世界高教发展的经验表明,高教资金无法完全依赖财政,如何吸引社会资金以投资或捐资等方式投向高校,离不开教育家、高校自身的魅力,更离不开政策的激励。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记者施沛霖●受访嘉宾:吕子远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从事艺术品拍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