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展”第73回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看广东雕塑青年力量闪耀“星河”

广州日报 2021-03-26 03:46

《大风》 杨光《二爷》 卢跃飞《伞》 吕学晶《徐光启与利玛窦》 许群波

3月23日,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承办的“星河展”第73回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展将持续展至4月14日。

“星河展”自1968年设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72回展览,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的重要品牌项目。本次“星河展”第73回聚焦雕塑领域,邀请了杨光、许群波、吕学晶、卢跃飞、吴德灏、占研、苏锦驹七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参展。

据悉,展览一如既往地推介在艺术思考、语言探索、视觉经验上有独到见解和创新发展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通过展现他们的实践方式与成果,呈现当代美术探索中的阶段性群体形象,为美术发展带来前瞻性的思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熔古铸今,

打造历史与生活的别样图景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在开幕式上指出,本次展览体现了广东青年一代艺术家对于雕塑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开拓与探索,在题材的选择上,既有对历史题材的再现,也有对当下生活新风貌的表达。

偏爱人文历史题材的许群波紧扣时代脉络,用细腻的雕塑手法演绎出与若干人文历史事件相关的雕塑作品。谈及创作心得,他表示,“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应带着"扮演"的意图进行艺术演绎,而非再现历史般地简单叙述。”其参展作品《徐光启与利玛窦》呈现了中国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交流场景。“场景化的塑造,能让历史人物更鲜活,更能呈现这件作品所表达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他说道。

与许群波着眼历史题材不同,卢跃飞的泥塑作品更多围绕风俗民情和市井生活展开,通过捕捉日常生活的有趣瞬间,述说人们当下滋味十足的生活,作品《二爷》中穿大棉袄的老者形象,正是取材于家族中年纪最长的老人,这也是卢跃飞心中割舍不下的故土情结的另一种表达。

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的苏锦驹的作品也让人过目难忘,他借鉴青铜器、甲骨文、书法、篆刻、山水等形式,注入到所要表达的物象的造型语言中,并在中国传统哲学、诗词、中国画中寻找所需要的意象,从中也得以一窥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人与马”是他常用于创作的载体,如作品《风的誓言》把“人与马”设置在仿如萧瑟秋风的语境中,营造出深邃的美学意境。

新材料、新实验

拓展出多样面貌

近年来,在时代的要求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下,雕塑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一种,更容易介入到装置、综合材料等新兴当代艺术之中,置于这样的时代潮流当中,广东雕塑拓展出极其多样的面貌。本次展览也极大地体现了这一点。

杨光的作品围绕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他以废弃的电子物料进行创作,展现了高科技给城市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

吕学晶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美学特征进行创作,他的木雕作品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精湛的技巧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相统一。在吕学晶看来,“木头是一种少有的有生命的创作材料,它们有个性,会呼吸,值得尊重”,并坦言,“对待它们,不敢去驾驭,只能去合作,从而彼此赋予……”他的作品《伞》将一完整树干雕刻成为一把雨伞的形象,在保留链锯与木头相互作用所留下的粗犷痕迹的同时,将加工过程中用以定型的墨线加以夸张表现,在强化形体感的同时,将水墨作为表现内容,雨伞上流下来的墨汁浸透了散落在地上的木粉,整件作品集空间感与情景感于一炉。

吴德灏的玻璃雕塑则以独特的造型手法和高超的铸造技术引起关注,通过几何形态、线条、虚空间、形体厚薄的不同设计,让光在雕塑“体内”流动,产生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达到“以光写神”的韵味。

不同于传统雕塑和装置,占研热衷“机器艺术”研究,他的每件作品零件都精致且复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通过机械联动的形式隐喻万物间的内在联系、所蕴涵的规律之美。

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在展览现场表示,此次获邀参展的青年艺术家对新材料的掌握和运用,及至与大众交流的方式和层面上,都有着鲜明的优势,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对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有着深刻领悟,并表现出相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新闻推荐

会飞的土豆

张全友本名张全有,男,山西怀仁人,有小说在《山花》《芙蓉》《清明》《野草》等刊发表。出版小说集《阡陌》。中国作协会员。...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