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疗站 创残障就业新路径 广州助残探索14年 每年为逾4500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

广州日报 2021-01-28 03:56

洗车就业手工课

专题

进入康园工疗站,是李菁和李玉两姐妹过去二十多年“残疾生涯”的转折点。

她们自小在广州万顷沙镇的一个村子长大,为智力一级残疾。又因为父母去世多年,两人只得相依为命,住在当地给自己建的砖瓦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着社会救助生活,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多年。

和大多数中重度残疾人一样,她们最渴求的是找些事做,但无果。

“残障朋友也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但当下社会存在偏见,提供的实习就业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社会上也缺乏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一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助残工作者透露,“融合就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2006年,为立足社区,向广大中重度残障人士提供职业康复训练等支持,广州全面铺开康园工疗站建设。2010年,南沙区万顷沙镇建成康园工疗站,李菁和李玉的转折便从此开始。

14年后,广州已建成188个康园工疗站,每年为逾4500名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广州多个区域工疗站更是探索出了链接外部资源,创造就业新路径的独特经验。

文/苏赞

第二段人生,第二个家

一直以来,李菁和李玉所有家当,便是当地在二十多年前建的砖瓦房。

2006年,她们也会在房子旁的土地种些蒜和花,但更多时候,觉得“自己什么工作都没,很没用”。也是那时候,广州已在筹划在每条街道设康园工疗站,提供过渡期康复、就业支持。

2007年,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推进残疾人康园工疗机构建设的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其中明确指出,康园工疗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借助康园工疗机构实现公共服务。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广州由此掀起了工疗站建设热潮。万顷沙镇康园工疗站原是一所荒置小学。2010年,这片400平方米的校园摇身一变,齐聚了庇护工场、康体活动室、家居训练室、“开心农场”等功能场地。

没多久,李菁和李玉姐妹相继入站,每天早上七点步行至村口上公交车,转两趟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风雨不改。两段曾经停滞不前的人生,有了进展。

“两姐妹在这找到了生活的价值”。陈老师是工疗站的负责人,她说,“工疗站给予残疾人一个康复的平台,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工作人员也会按照残疾人的能力,拟定合适的康复计划,让学员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吃过苦,较过劲,受过伤,陈老师看着两姐妹一天天手头活变得越来越灵活,不少作品挂在站内走廊上,有的置于收藏柜中,证明着她们的能力和价值。工疗站,不知不觉成了她们的第二个家。

与两姐妹相处数年,陈老师教会了她们灯饰、夹子、围巾制作。“此后活不离手。”她回忆道,李玉有时会做糕点给其他学员,而能力稍弱的李菁总是“加班”练习手艺,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即便指头还包着创可贴,也使劲拍手。

上千个日子里,李菁和李玉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手工品,只觉得,“手上有活忙,自己是有用的”。

让更多人看到闪光点

街(镇)工疗站均有4~6名工作人员,其中至少1名为社工(康复)专业,在通过各类课程为学员赋能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做外联工作,将能力较好的学员推荐给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或商铺,同时研究创业的可能性。

在榄核镇康园工疗站,工作人员便通过自学洗车技术,开起了洗车课。“当时就是想做一做汽车美容的生意。”一位负责人说,工疗站的老师们用了一年时间教他们辨别车的零部件,然后分辨工具,最后教他们步骤。

2019年,由十多位学员组成的洗车队正式成立。有的在水桶里装满水,有的拿起高压水枪打泡,还有的拿着抹布从车尾厢开始擦拭……上述负责人回忆道,“当时打印了一沓沓传单四处宣传,客户可线上预约洗车,工疗站每日排单。”

与此同时,洗车队学员分成一个个三人小分队,到达服务地点开始洗车。尽管洗一台车只收取10元钱,但学员报名十分积极。原来在洗车队的其中一名学员,更是凭借纯熟技巧,已成功推荐到汽车美容店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的区域开始整合工疗站资源,链接社会爱心企业,实现规模就业。番禺区残疾人庇护工场与相关公司合作,引入手机屏幕半自动化生产项目,残障学员不仅有工可做,而且月收入从百元涨到千元。

番禺区残疾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该模式一方面让工友在工场就能实现“公开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让工友重新认识自己,他们不但能打包装、拧螺丝,而且能熟练完成精密度要求极高的手机屏幕制作工序。

多方赋能创就业新路径

在助力残障群体走出家门,实现融合就业方面,工疗站一直不是单打独斗。

白云区大金钟路,坐落着一所特别的“学校”——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这里于2003年成立,主要为轻、中度智力障碍人士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及就业跟进等服务,并为全市各区康园中心和工疗站提供学员训练指引及推荐学员工疗训练产品。

“我们分成了印刷后工序、缝纫、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绿化栽培、广绣制作、油画制作、体能康复等训练项目,都是根据学员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培训。”该机构相关负责人透露,这群学员曾捉摸不透自己以外的世界,但这里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信心。

学员们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让许多人早已把这里视作第二个“家”。2009年,展能中心更是获得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残疾人之家”称号,将智力残疾人的照料服务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使智力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得以缓解。上述负责人分享道,“我们也经常和各个康园工疗服务机构交流,分享经验。”

无论是“津贴+补助:让学员劳有所得”,还是“推介+跟踪:促进学员稳岗就业”,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的经验均给工疗站足够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该负责人分析道,接下来,展能中心还将建立智力障碍残疾人就业评估体系,及时发现有就业潜能的智力障碍残疾人,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就业培训方案。和企业对接,了解需求,建立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契合的实训基地,在中心进行模拟就业实训。成熟后向企业推荐就业,并由专业社工跟进就业后情况,提高智力障碍残疾人就业成功率。

此外,2012年6月,全国首个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在广州市金沙洲新社区建成并投入服务,为辖区内居民和精神残疾人提供更便利及完善的社区支援,并探索就业支持,为工疗站的支持体系提供了有力补给。

而在“十三五”期间,广州更是促成了188个康园工疗站与全市110多支助残志愿服务队伍的常态化对接,为学员提供生活安全教育、生活技能课程、工艺品制作等服务,陪护学员做手工、与学员做互动游戏、授课等。

在志愿者帮扶的基础上推动志愿者与学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由一名志愿者或者一个志愿服务队定向帮助一名康园学员和家庭,充分关注学员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丰富学员康园生活,发现挖掘学员潜能,培育学员就业技能。截至目前,共有12万人次志愿者走进康园工疗站。而他们的出现,正让更多人了解残障群体,同时撬动了更多的资源,助力残障朋友在就业上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12岁少女脊柱侧弯严重,竟是神经纤维瘤作怪。专家提醒: 孩子身形出现异常需警惕

小美脊柱变形明显,且身上多处长有“牛奶咖啡斑”。受访者供图信息时报讯(记者刘俊通讯员王慧梁达轩李凝)近期,湖南12岁少...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