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人老尾:珠江边开唱的“摇滚导演”
老尾是一位本土摇滚音乐人,而近日他突然走上街头,把自己的“摇滚舞台”开到了海珠桥附近:老尾和他的朋友们拉着音响、麦克风、架子鼓等设备,由老尾担任吉他手和主唱,一直从夜幕降临唱到深夜时分;来往的“听众”们也不拘束,随时入场,或听罢一曲就离开,或抱着宠物坐在对面的台阶上认真欣赏,男女老少一溜排开,有点像20世纪90年代人们观看露天电影时的热闹。这是属于老尾和听众的,近期每周三晚上开锣的“摇滚音乐会”。舞台中间那个戴着牛仔帽,穿着一身牛仔服的长头发汉子就是老尾——他是沙漠乐队吉他手兼主唱,还是一名电影导演。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日暮时分,在海珠桥边行走,每隔两三百米就可以看见在街头弹着琴唱歌的民间歌手,他们的歌声成为珠江边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在这里,有人唱着悠扬的粤语老歌,有人唱着最新的流行歌曲,唯独老尾不同,他来到江边只唱自己写的摇滚作品。
走上街头的“摇滚老炮”
老尾比较为圈内人熟知的身份,是沙漠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以及五条人乐队的前鼓手。老尾玩乐队的时间要从1999年说起,那时沙漠乐队刚刚成立,作为一支硬核摇滚乐队,他们以其狂躁的现场感为不少地下乐迷所熟知。
老尾的歌被称作“年轻人的呐喊”,在他的作品中,少不了一些从小镇里进城务工的人物形象,他的歌曲有一种叙事感,或调侃年轻人被逼相亲的无奈,或吐槽身处饭局时的不透气,或歌颂炽烈的“文艺青年的爱情”。
老尾的作品几乎每一首都充斥着嘈杂的叫嚷,或是一些“神叨叨”的自言自语,但结合他自身的“破锣嗓子”所带来喜剧效果,却让不少老街坊觉得有趣。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坐在观众席的中间,尽管他年轻时不玩摇滚,但却在江边从晚上10时一直坐到深夜12时,将老尾的歌从头到尾听了个遍,不时还跟着鼓点的节奏点头。
当天晚上是老尾“街头走穴”演出的第四回。近期每到周三晚,老尾都会带着不同的乐手演出,其中既有沙漠乐队的乐手,也有刚刚放假的学生,或是一些来自其他摇滚乐队的伙伴。尽管“走穴”没有绚丽专业的舞台,但每一次老尾还是会饶有兴致地拉拢参演人员提前几天在乐房排练,以保证当晚的演出效果。
“没有参加排练的人不能演出。”老尾说。老尾对自己的表演有要求,对观众却几乎没有要求。此前,老尾曾给自己安排过一场“五小时演唱会”,他给乐迷列了十条“行为准则”,内容让人忍俊不禁,例如“可以交头接耳,但不要靠太近,以免咬到对方的耳朵”。这就是老尾日常的文字表达方式,幽默且带些小机灵。
老尾告诉记者,他过去从没在街头“卖唱”过,如今为了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摇滚混混》的拍摄经费,他才想到用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尽管在街头“走穴”三四回下来,他筹集到的经费才只有两千元出头,但是他却乐在其中,“钱多有钱多的拍法,钱少有钱少的拍法,但是去街头唱歌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摇滚"。”来到江边演出,老尾不可避免地想到自己大学时第一次来到广州考试的场景,那时每天他都要从海珠桥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
执着追梦的“摇滚导演”
在老尾的舞台旁摆着一个简易的牌子,上面写着“《摇滚混混》电影筹款计划”。在音乐圈尤其是摇滚圈,鲜少见到同时追逐“音乐梦”和“电影梦”的乐手,老尾算是其中的“异类”。
在现实中,老尾从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到广告行业,并在过去十年里一步步从广告公司的底层员工做到主管。后来,老尾为了自己从小的电影梦想,毅然投入了几十万开拍了第一部电影《摇滚混混》。这是一部讲述广州本土街头摇滚艺人的故事,全片由六十多位真实音乐人出演,包括了早期的五条人等知名乐队乐手。
老尾说,尽管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摇滚混混》,可这群流浪在街头的艺人们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混混”:“他们有品位,敢于突破常规,并且更追求自我精神层面的自由,不肯向现实妥协,之所以选择流浪,只是因为他们想用这种姿态去改变一些东西,这是他们的方式。”
尽管属于低成本制作,但目前老尾执导的这部电影已经获得20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电影节“外语片最佳摄影”奖项以及另外三项提名,并入围第7届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华语片长片单元,还参展2020年香港国际影视展和戛纳电影节。这些荣誉也燃起了老尾筹拍第二部《摇滚混混》的热情,为此,他甚至辞掉了自己的工作。
“由于我拍第二部的时候把工作也辞掉了,就每周三来做一次街头演出,如果能筹得经费支持,我们就可以继续拍,虽然费用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可以给演员和工作人员补充一些路费。如果筹不到经费我也拍,就用钱少的方式去做。”老尾笑着说。
新闻推荐
“刷脸”办事方便了,但如何保证我们的“脸面”安全? 有政协委员建议,人脸识别应用应由公安部门审批与监管,尽快制定《生物信息保护条例》
在海珠区素社街海联肉菜市场,一位市民通过设备检测体温正常,其后进入市场。在环市西苑社区,居民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