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全才李渔的思想笔记

广州日报 2020-12-07 11:11

《闲情偶寄译注》[清] 李渔 著 孙敏强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虽然先秦时代在《诗经》《楚辞》里已经出现唱词,但现今大多认为直到宋代“话本”、金代“院本”才为元、清戏剧繁荣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随着戏剧纳入时代主流,相应的理论研究也逐步问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间才子李渔的《闲情偶寄》尤为著名,《闲情偶寄》的付梓问世,系统总结了中国戏剧的艺术特点,同时也包含了李渔个人生活哲学与美学观念。

李渔在小说、戏剧、园艺、美食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并且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作家之一,清新的文风常被人认为是位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实则不然。在本书中,李渔这样描述自己的出身:“予生也贱,又罹奇穷”,自述家境并不富裕。少年时期的李渔在学医的同时兼顾书文,后来才逐渐以学文为主,“文”也逐渐成了他一生的“主业”。为何称之为“主业”?因为之后的李渔,一生未曾应举做官,过着“卖赋糊口”这一特立独行的生活。即使在今天,成功将写作作为自由职业的人也不多,更何况在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社会,然而,李渔所写的小说、传奇达到了“洛阳纸贵”的情形,成为当时名气最盛的作家。

李渔为何能达成如此成就?在结合《闲情偶寄》中的内容后,不难看出他的部分文学思想与理念。他的观点之一是讲究真情实感,讲究“王道本乎人情,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凡说人情物理,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李渔得到这样的结论,与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密不可分,他的《风筝误》《惊丑》《前亲》等折子戏中体现了他的理论实践内容,李渔的作品取材于真实生活题材,而不是荒唐怪诞类的题材,正因为取材现实,所以在典型化人物的塑造上游刃有余。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优秀的创作者,李渔并非反对作品的虚构性,他反对的是脱离现实、与真实相违背的虚构写作,例如李渔曾指出:“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即将善行或恶附加在典型人物之上,以显其善恶,将此作为再加工、再创造的艺术手段,这是李渔作品化腐朽为神奇,有新意且不离奇的手段,也是今日在世界文学界公认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

《闲情偶寄》中“词曲部”对编剧结构、词采、格律都作了系统详尽的解释,确定了戏剧价值的创作标准,书中的戏曲理论深深带动戏剧研究创作发展,尤其是在昆曲的发展上,李渔自己也有商业性质的家班演出,对昆曲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

作为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为一体的这本“闲书”,显然并非刻意迎合世俗审美,更像是用才学将世间的繁华事物化繁为简、娓娓道来的一本经典之作,即使在今日,《闲情偶寄》中词曲、园林、养生等部分仍是今人必备的专业知识,这是何等深厚的才学实力!能在一个行业被认可已是当之无愧才子,那么横跨多个领域的专家李渔,可谓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全才。

作者:李洋(黄埔区水务局)

新闻推荐

“黄马”下月开跑现开始报名连跑三年者可免抽签参赛

羊城晚报讯记者梁栩豪、通讯员吴立金报道:25日,记者获悉,2020年广州黄埔马拉松赛将于12月27日开跑,设全程马拉松、半程马...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