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感受叶嘉莹“弱德之美”

广州日报 2020-10-15 04:02

评论员观察

“叶嘉莹先生诗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动”日前在广州举行。分享会上,来自学术界、传媒界、影视界和文学界的6位嘉宾就叶嘉莹“弱德之美”思想及其唯一授权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日为阳,月为阴。日象征崇高、强壮、威猛、热烈,审美上称之为阳刚之气;月象征着秀美、柔弱、轻盈、含蓄,审美上称之为阴柔之美。由是观之,《掬水月在手》与“弱德之美”并而论之,可谓意趣相通、神韵暗合。

何谓“弱德之美”?叶嘉莹先生曾多次提及这一概念之滥觞。《论语》中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她触动很大,她认为在人生道路中,不只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丰富自己,更重要的是宽以待人,轻责他人,所以提倡“弱德之美”。弱德并非弱者,弱者只能逆来顺受,受人驱使,叶嘉莹先生提出的弱德是一种坚持、一种持守,面对外界强大压力时,仍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坚守自我。某种意义上说,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立言立行,知行合一,方为至善。叶嘉莹先生不但从《论语》中悟道,立言于世,并在她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矢志不移地履践着她自己所提倡的“弱德之美”。虽身世飘蓬,但是不论飘到哪里,她仍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即使处于传统文化式微的社会环境中,叶嘉莹先生依然坚守传统文化高地,“卓然不为流俗所移”,殊属难能可贵。这种“弱德”,何尝不是一种“强德”?貌似弱,实则强,我们应该向这位“诗词泰斗”学习的,不仅是古典诗词、传统文化,更有她身上的仁者风范、学者风骨。

《掬水月在手》为何由广州拍摄、在广州首映?说起来,叶嘉莹先生数十年前就与广州结缘——1974年她从海外归国,第一次回国探亲便是在广州入关飞往北京,此后多次往来国内外也是经由广州进出。叶嘉莹先生还曾在广州抒怀,写下“归途小住五羊城,破晓来参烈士陵,更访农民讲习所,燎原难忘火星星。流花越秀花为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的诗句。据了解,叶嘉莹先生在大陆的第一本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也是在广东出版的。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此前是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唯一华语纪录片。影片为我们打开一个了解叶嘉莹先生朴实的生活样貌、丰富的创作内涵及崇高的人格魅力的窗口,并将触发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值得关注。(连海平)

新闻推荐

总站:东山

白话广州某日晏昼,喺中山四路财厅前等车,一对三十来岁嘅男女因为坐车问题展开讨论,两个人讨论嘅焦点系“东山”呢个站到底喺...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