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流骨科研究院 推动科研成果更好造福患者
从零基础到位列“自然指数排行榜”第60名、获科研课题540项、发表科研论文1096篇,砥砺奋进十三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三院”)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科研成绩单。
广东省骨科研究中心大楼即将启动使用,对此,南医三院院长蔡道章心中已有蓝图,他说方向是基础研究、生物材料和骨科医疗器械创新。从医超过30年,他始终认定一点:科研从来不是悬浮在空中,只有无限接近临床,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造福更多患者。
筑巢引凤
实现科研零的突破
2007年4月,当广州邮电医院正式脱离省电信系统,整体移交南方医科大学时,医院鲜有患者,医疗发展不如意,更遑论是布局科研。
十三年过去了,南医三院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科研成绩单:在Nature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年“自然指数排行榜”百强榜中,南医三院位列第60名;共获科研课题5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3项;发表论文1096篇,SCI收录300余篇;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医院为何能在完成繁重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蔡道章看来,这是因为医院始终将患者的需求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实施临床科研战略,鼓励临床骨干以临床难题为抓手,有针对性开展科学研究,让患者真正受益。
发展科研,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医院采取引育结合方式,每年都拿出业务收入的2%投入科研,作为引进人才的配套基金和项目的启动基金等;另有1%的业务收入进行人才培养,将学术骨干送到国外去进行1—2年的培训。
不仅如此,医院还创新合作机制,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3D打印与骨科生物材料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争取实现更多科研产出。
搭建大平台,筑巢引凤栖。在医院医疗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医院拿出了1000多平方米,建设了先进的中心实验室,光购买设备就花了2000多万元。如今医院拥有广东省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GMP转化医学平台、SPF动物中心与骨科疾病模型动物中心、3D打印技术中心、骨与软组织标本库、干细胞与生物材料中心等多个平台,将吸引各路人才开展科研,提升广东骨科科研的水平。
启用新楼
探索产学研深度交互模式
如今,放眼全球,生物医疗、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医疗成为医学界的热词。蔡道章介绍,医院要主动作为,紧紧抓住前沿科技方向,突破核心技术,更多地参与全球竞争。创新是一套系统工程,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保持良好互动关系,打通创新链条,释放技术创新的活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南医三院已与天河区共建7000平方米现代化骨科医学研发大楼。蔡道章表示,“以前搞科研,发表论文后,内容就没有产出,现在大家更重视成果转化,希望跟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能变成产品,让更多患者受益。”
骨关节健康问题是影响生活质量、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但目前对于关节软骨损伤和后续的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方法。当前中西医的各种药物治疗方法均只能缓解疾病发生后的症状如炎症和疼痛,但无法在根本上从病因角度阻断和逆转疾病的发展。对此,蔡道章希望,骨科研究大楼成立后,能进行对骨科疾病发病机理的科学研究,尤其是骨关节疾病,从分子层面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方案。
生物材料同样是蔡道章关注的重点。目前,骨科对于骨缺损、肌腱韧带缺损这种修复材料的需求量很大,但很多材料国内几乎没有,主要依托国外进口。进口材料价格高昂,不利于医疗费用降低。并且,缺乏核心技术也会阻碍我国医疗事业长远的发展。因此,蔡道章希望充分利用3D生物打印平台,制造出可移植的组织工程生物假体,打破技术垄断,让更多人能享受新技术带来的利好。
一直以来,骨科手术都存在着三大难题:视野差、难精准、不稳定。蔡道章表示,骨科手术就像是在一个四壁都很坚硬的暗箱内进行,视野和角度都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在骨科手术中,为了让医生更好地找准进针位置,还需要患者反复接受X射线照射,使得患者被辐射所产生的危害风险增大。
蔡道章表示,研究大楼启用后,将与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合作,开发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各类高难度的精细手术,也致力于发挥科技创新与医疗器械行业的优势,共同开展骨科智能化设备和修复材料相关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机器人做手术,医生角色是否有变化?蔡道章表示,未来医院的手术执行官大部分将被机器人代替,机器人将手术中的风险降得更低。医生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分析患者的病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诊疗方案。
撰文:黄锦辉王永星陈晓霖
新闻推荐
大众点评多商家被曝:向中介雇写手刷好评写手无需实际消费或者体验,按照中介提供的文案即可上传好评,甚至入选“优质好评”
写手无需实际消费或者体验,按照中介提供的文案即可上传好评,甚至入选“优质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