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25年基本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广州日报 2020-09-03 03:40

记者昨日从广州市政府举行的防暴雨内涝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州已落实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排水防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的城市治理目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李天研通讯员赵雪峰

市水务局:从根本上提升防洪排涝基础能力

广州市水务局冯明谦总工程师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广州基本建立了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但还存在建成区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偏低,易形成内涝等问题。

针对防洪排涝短板,广州深入落实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力争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的城市治理目标。

冯明谦表示,从根本上提升羊城防洪排涝基础能力,主要有三个举措:

一是实行最严格源头管控措施。规划建设阶段做好防洪排涝风险评估,落实水域占补平衡,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到2025年实现40%建成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

二是补齐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强化海堤达标加固,打造生态海堤,建设海绵城市,构建韧性安全水系,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补齐防洪排涝短板,新城区起步时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设施。

三是提升防暴雨综合应对能力。加强排水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和物资配备,运用“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实现自动监测、综合管理和预测预警。

市应急管理局:三防指挥部与110平台信息互通

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岳炎表示,广州具备风、雨、水、潮、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台风路径、强度、影响范围等预测预报能力领先全国。

“今年,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公众发布防御灾害性天气提示短信共3.6亿条。”张岳炎说,在乡镇、村居配置喇叭、手摇报警器、铜锣、口哨等预警设备,打通基层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张岳炎介绍,暴雨期间应急管理方面,市三防总指挥部与公安报警110平台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当接报市民发现内涝险情时,市三防办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转达至属地和水务、交通部门。

张岳炎介绍,广州每年平均发生21.3轮暴雨,多数伴有严重衍生和次生灾害,汛期长达6个月。

市住建局:老旧小区改造排水设施升级成标配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级调研员周勤介绍,市、区三防总指挥部启动三防应急响应后,市、区住建部门及时向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传达预警信息,督促物业服务企业防汛防风,备足防汛物资,利用微信、公告栏等平台发送防汛信息。“我们加强对全市物业小区的防汛检查,结合发现的问题,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及时整改。”周勤介绍,4月以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863个物业小区的防汛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周勤说,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广州将畅通小区排水管网(含更换管网井盖)、维修小区道路?、清淤及化粪池改造作为基础类内容重点推进整改。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已完工的353个小区,铺装透水材料、下沉绿地等11.55万平方米,改造疏通雨水管网6.16万米,改造排水检查井3075个。

市交通运输局:保证新建城市道路?配套雨水设施落地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邹小江?表示,极端天气对道路设施的运行影响大。为此,市交通运输部门对全市道路?组织开展地毯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提高道路抗水毁能力,全面开展道路排水设施的检查、清疏和病害修复。

邹小江表示,在新建道路配套建设排水设施方面,市交通运输部门保证城市道路?配套雨水设施全部落地。在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统筹推进的61项城市道路项目中,配套雨水设施也正与主体工程同步推进实施。

市规资局:2030年建成区八成以上面积达标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透露,广州在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上积极落实海绵城市管理要求。

在规划编制层面上,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针对建成区、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的不同特点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此外,广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在规划行政管理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核发用地规划条件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予以载明,明确雨水径流控制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等指标,传导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求。

专家:广州洪涝治理理念先进有信心能治理好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文龙表示,广州洪涝治理的理念先进,有信心能将洪水、内涝治理好,需要各个部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陈文龙建议,政府层面应该强化源头管控,全面落实防洪排涝控制指标,要加快补齐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短板。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城市内涝治理资金投入,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抓紧补齐短板。新城区起步时就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教授建议,在应对内涝过程中广州应充分挖潜人工湖调蓄能力。

陈晓宏建议对麓湖、荔湾湖、流花湖和东山湖淤泥进行清淤,加深湖深,暴雨前适当降低景观水位,增加调蓄能力,同时对周边片区实施雨污分流、合流渠箱改造,下雨时雨水直接排入人工湖,不用担心水质变差。

新闻推荐

名校四面开花!周边楼盘底气更足“不管市场是好是坏,您的孩子总要读书吧?”

今年9月开学的部分新公办学校概况楼盘配套有名校,报价就不会低图/羊城晚报记者陈玉霞楼盘沙盘里,配套学校总是主要的卖点图...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