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兴里 看万木草堂的古与今
虽然最终哪些项目能突围而出还不得而知,但这数十个项目的实践,作为引人关注的范本,形态多样,做法各异,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多种可能。本报记者将陆续走访多个案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万木草堂的保护与利用。
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第一个“声音博物馆”就在这里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的门额上,是“邱氏书室”四个大字。走进去,敞亮的天井式院落里,一盆一盆各色各样的花木安排得错落有致。花木映衬间,一座塑像安排在院落的东北角,两人一坐一站,仿佛正在研讨学问,又像在放眼远方。这两个人物形象,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这处老建筑,就是著名的“万木草堂”所在地。
“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地点,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是两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今天当你走进这座“邱氏书室”,他们的印记也无处不在。一楼的几个房间,被改造成了长期展室,展览着有关万木草堂当年的种种日常。
从展览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年万木草堂的学科设计分为义理、经世、考据、辞章四大部分,此外还有作为“科外学科”的札记、演说、体操、游历等。万木草堂宣教部主任李映达说,当年万木草堂很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体操隔日一次,游历每年的假期进行,这与今天学生们的安排已经很接近了。
万木草堂陈列馆副馆长黄惠雄提醒记者打开手机蓝牙扫描了入门处的一个小程序码,进入了“声音博物馆”的程序。在博物馆各处走来走去,手机里传出的声音也不断地变化,忽而静谧,忽而欢跃。这是全国第一个“声音博物馆”项目。声音艺术家陈弘礼以康有为、梁启超办学之历史文物建筑万木草堂为载体,用声景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全息声录音方式,结合万木草堂的园林景观及视觉艺术家成卓的绘画作品,展开一场声音、视觉、观者交互式的艺术呈现。
艺术家们在万木草堂的不同景观、不同区域设置感应装置,构成六个不同的声音景观,或水,或风,或树,或鸟,让人想起随时间远去的很多瞬间。
看展、听课、雅集
成市民好去处
万木草堂前身为邱氏书室,由广府丘(邱)氏族人在嘉庆十三年(1808)集资创办,作为族中子弟应试会考的学习起居以及祭祖之所。建筑坐西向东,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建筑并非广府传统建筑风格,而是河南洛阳西部地区建筑与岭南建筑的结合体,黄惠雄解释这是为了体现家族南迁之前的悠远历史传承。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在1891年借书室所在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后来,这里一度成为锁厂和杂院。2004年,广州市政府迁出住户并对万木草堂进行了全面修缮。2010年,文物博物管理部门与广州市越秀区文德文化商会共同管理,将这里活化利用为万木草堂陈列馆。这里也是一处听公益讲座的好去处,黄惠雄说,之前草堂的讲座品牌如“星火文德草堂茶话”内容非常庞杂,前后举办了1000多期,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从2012年起,结合广州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而做的“广府文化讲座”,内容就较为集中,吸引了不少听众。另外,推出的“文德百家”讲座,请到了周建平、张桂光、许钦松、黄淼章等精研广东文化的名家、学者,从更高、更宏大的视角阐释了文化的魅力。
万木草堂的内堂,现在活化为一个会议厅,外面的“孔子学堂”则开放为面向公众举办文化活动的空间。这里经常举办免费公共课,包括书法、古琴、国画、咏春等等,让观众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不同侧面之美。
它承载历史
更属于今天的广州
万木草堂老书室空间的不同分区,承载了不同的现代功能,但又没有割断和“万木草堂”这一文化地标的关联。在这里,第一感觉是“穿越”回到了万木草堂运作时的时空,看阳光从天井中射入,仿佛能听到当年的琅琅书声。这种心理层面的感觉,应该说得益于陈列馆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到位把握。
但同时这里又是属于当代广州城市的,门外不远处停放的汽车,不时骑着共享单车驶过的行人,持着单反或者手机拍照的年轻人,都让这座老建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成一体。尤其是,它和很多广州的文物建筑一样,“亲民”而平和,并没有故作深沉,也没有高高在上。
万木草堂的二楼,有一间不大的房间,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小型图书室,大约可以容纳12人左右同时读书。可以想象,在这里读书的人,会很自然地把自己与一个多世纪前那些同样年轻,同样好学的人们联系起来。毕竟,历史上的万木草堂,是广州四大藏书楼之一,卷帙浩繁,是一座真正的知识宝库。这里还同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广州艺博院以及多所学校合作,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爱上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跨越时空的“牵手” 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6.2公里云道正式开放,城市再添热门“打卡点”
白云山柯子岭门岗以“行云·流水”为设计理念,塑造云廊,打造似流水般的步道和展现山谷间缓缓流水之空间意境。轻盈流畅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