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权宜还是趋势? 有的餐饮主管变身拣货员 大多数共享员工只能“打下手”
3月2日,盒马在全国除武汉以外的城市恢复正常运营,配送也普遍恢复了首单免运费。盒马总裁侯毅在其社交平台账号上表示,盒马全面恢复正常运营,用户也可以告别秒杀了。盒马在2月中旬开启了3万人的新年招聘计划。2月底开始,参与盒马共享用工计划的员工,陆续返回原企业复工复产。今后,“共享员工”还能走多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直击:跨行业互助自救行动展开
上午9时许,广州某连锁餐厅西城都荟店主管曾莹来到盒马鲜生富基广场店,在员工工作间戴上发放的口罩和手套,测体温,从消毒通道下全身喷雾,消毒完毕才能走进店内。扫码、拣货,上午10时,店内开门营业——这是曾莹到广州盒马鲜生工作的第二天,经过短暂培训,她很快熟悉了自己的新工作,现在20秒之内就能准确拣货。
中午吃饭时间,曾莹和同事们轮流走进员工食堂,一人一份打包好的盒饭,每个人的座位之间用隔板隔开。吃完饭休息后,各自回到岗位。和曾莹一起作为共享员工来到盒马富基广场店的还有同事梁妙蓉、卢霞。她们告诉记者:“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能上岗,有了收入,心里特别踏实。”
中国烹饪协会12日发布一份报告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仅春节期间,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受疫情影响,以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为代表,靠线下门店收入为主的传统餐饮业陷入收入减少和现金流不足等困境,甚至可能“撑不过3个月”。
疫情面前,餐饮、酒店、旅游等多个行业受重创,物流、商超、生鲜电商等行业又面临着瞬时陡增的巨大压力,甚至有说法称要设闹钟来“抢夺”送货小哥。一场跨行业的互助自救行动悄然展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继盒马率先推出“共享员工”后,已经有数十家不同行业的企业招聘了“共享员工”。
观察:高门槛岗位仍难开放
记者连日走访获悉,大多数共享员工在“帮佣”的公司依然只能承担“打下手”的角色。以最先采用共享员工模式的盒马为例,目前盒马的“共享员工”主要从事店内排面整理、仓库整理、打包整货等业务,而配送员的缺口仍旧很大。
盒马方面解释称,“配送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他们需要对门店周边以及三公里内的环境,甚至每一栋楼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此外,在上门之后,怎么去接触顾客,这方面的防疫培训要比在门店岗位高很多,整个培训的时间会更长一点。特殊时期,我们选择集中配送的方式,优化路线,提高每一次带出去的单量,可能会造成配送延期。”
家住海珠区的骑手肖文龙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附近路线和办公楼、居民区位置了如指掌。平时他每日配送单量约为40单,疫情期间高峰时期能达到120单,新加入的共享员工很难达到这个数。
与之类似,京东旗下7FRESH引入的共享员工也都被安排至分拣、摆架等相对容易的工作。但事实上,对于电商平台来说,用工需求量最大的岗位在疫情期间一定是快递人员。和其他岗位相比,快递、配送人员需要更长的培训时间以及更高的人员成本。
分析:“共享员工”或成未来用工新趋势
疫情之后“共享员工”能走多远?北京市天平(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欧卫安认为,“共享员工”是特殊情形下产生的一种临时用工模式,涉及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对于企业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法律风险。“共享员工”可能只是当前的权宜之举,在疫情结束后可能不会继续大规模存在。某连锁火锅店有关人士表示对于“共享员工”这种新事物,企业存在一定顾虑。“我们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单位,如果员工在共享期间出现问题,责任需要我们承担。如果未来这种用工形式要进一步推广,还需要在规章制度方面进行完善,更好地维护三方的权利。”
也有一些受访企业对“共享员工”较为看好。哈啰单车负责人赵业舟说,共享单车行业是季节性很强的行业,每年夏季都有突出的用工需求。“其实"共享员工"的需求一直都在,例如每年双十一期间物流的需求特别大,和我们一样,企业往年都是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进行调配。”
实际上,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灵活用工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日本企业界灵活用工渗透率已高达49%,美国紧随其后达到42%。《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灵活用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企业采用灵活用工的比例达到44.6%,68.7%的企业明确表示将在未来采用灵活用工,超过9成员工愿意尝试灵活用工的岗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疫情期间“共享员工”成为潮流,是因为在暂时劳动力过剩的传统餐饮业与劳动力暂时紧缺的新兴电商零售平台之间,激发了劳动共享,传统餐饮企业、电商零售平台和员工三方都解了燃眉之急。
盘和林认为,企业之间为解决特殊时期问题进行的这种合作,也提供了探索未来建立“共享员工”平台的一种可能性。“灵活用工将是未来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重大变化,如果能够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资源壁垒,拉近人力过剩企业和人力紧缺企业的距离,实现供求双方的快速、精准匹配,促成员工转移各方面程序的快速执行,将能让劳动力资源得以更有效流动。”盘和林表示。
但是,“共享员工”终究是一个新事物,资源的流动也绝不是完全自由的,只有施加适当的制度约束,才能保证资源流动的效率。盘和林提醒,一些效仿企业必须约定清楚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风险与责任归属。“对于未来共享员工平台的发展,有关部门可考虑出台共享员工相关规范,贴合行业变动进行更高效的监管,在保证员工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盘和林说。
新闻推荐
相对人:梁嘉宏,身份证号码:H328161(4),地址:香港九龙长沙湾道57-59号八楼C座。相对人:欧秀梅,身份证号码:G039707(4),地址:香港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