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邓世昌纪念馆去沐英雄浩气
“云台功首,甲午名留。”
这副对联,颂扬的正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如今,这副对联,就悬挂在宝岗大道龙涎里邓世昌纪念馆里。
纪念馆原为邓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邓世昌壮烈牺牲以后,邓氏族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将原祠拆平扩建。1994年,在邓世昌殉国100周年之际,这里被辟为邓世昌纪念馆,成为广州市唯一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2008年12月,邓氏宗祠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秋高气爽之日,到纪念馆感受民族英雄气概,细品岭南建筑风格,又得见岭南盆景精华,实在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全方位讲述
民族英雄的一生
宝岗大道,巷陌深处,安静地坐落着近两百年历史的邓氏宗祠。邓氏宗祠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庭园坐北朝南,碧墙灰瓦,为三路两进三院的典雅格局。前院东西各有一门,门额分别镌刻“燕翼”“贻谋”。
如今,前院东门设为纪念馆的入口。门洞并不大,篆体刻就的“燕翼”两字端庄肃穆,“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博物馆”两块牌子也并不张扬,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朴素美,以至于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同样显得威严而内敛,蹲伏的后背似乎积蓄着力量。
走进前院,可以看到围墙上环形的“中华英光万世雄浮雕”,这是2004年邓世昌殉国110周年时修造的。作品以浮雕的形式,分为“邓氏茶行,世昌之家;少怀壮志,报效国家;上海求学,初识国耻;福州船政,英姿焕发;舰队扬威,声振天下;黄海血战,光耀华夏”六大部分,简练而生动地刻画了邓世昌的一生。
前院的西门,则连通着合为一体的海珠博物馆。浏览完,返回前院,面向门楼和正壁,便可看到“邓氏宗祠”的刻石和“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的对联。工作人员介绍道,这副对联是当年光绪皇帝听闻邓世昌殉于海战后垂泪题写而成。照壁上,邓世昌的画像和标志性的舵轮,与对联互为注脚。
大院当中,左右厢房和正厅,又分为几部分讲述了邓世昌的成长、战斗历程。西面厢房为青少年时期,入门处,矗立着一张比人还高的半3D大图片,展现了龙涎里的旧貌——石板路悠远绵长,岭南院落栉比鳞次排布,年代感、历史感扑面而来。
由于当时摄影技术尚不发达,生活照和画像少之又少,因此,纪念馆主要用铅笔连环画的样式和油画形式来呈现邓世昌人生历程中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生活细节。譬如当时岭南地区习武风气浓烈,邓世昌从小练成一身好功夫,铅笔画将这一片段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厢房入门处,则用巨幅的油画展现了邓世昌殉难两周后,光绪皇帝派钦差大臣带着10万两银子前来抚恤,宗祠族人前往迎接的场景,也非常直观。
当时,光绪帝还御赐了碑文和祭文,过了三年,又御赐邓世昌母亲金匾一方,上书“教子有方”,据说这几个字是用三斤黄金制成的。如今,匾额虽然找不到了,但纪念馆里陈列的复制品,还有当时的大臣高邕所写的挽联以及后来各地人民群众为他树碑立像的图片,都展现了邓世昌备受世人后人爱戴。
四幅接舰油画体现英雄品格
正厅英光堂前,中央为邓世昌坐像,后面矗立着黄海海战的红色砂砾岩浮雕,是最值得人们瞻仰的了。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尊雕像,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曹崇恩教授根据后人找到的邓世昌唯一一张存世便服照创作的。雕像看起来平和而威严,目光中透露着坚定,充分展现了邓世昌刚毅的内心。
这一展厅所呈现的,正是邓世昌作为海军勇将保家卫国的历程。他曾镇守台湾,也曾平定叛乱,更因熟悉英语,于1880年和1887年两次被派出洋接舰。第一次接舰有功,受赏赐戴花翎;第二次任“致远”舰管带,以营务处副将之衔负责行政管理工作。
墙上,四幅油画作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邓世昌在接舰归程中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他的决断能力和情怀品格。
第一幅描绘的是“带病训练”。邓世昌在接舰回国途中劳累过度,引发伤寒,但仍然带病指挥航行,带领全舰官兵进行各种操练,提高了海军的作战技能。
第二幅为接舰遇火险。回国途中,“致远”舰的烟筒突然冒火,火光冲天。邓世昌准确地判断事故原因,迅速排除险情,全舰官兵对他的技术、胆识与能力无不心悦诚服。
第三幅为“直布罗陀救华工”。当“致远”舰在直布罗陀海峡停靠时,有几名广东籍劳工“寒无衣,食不饱”,恳请邓世昌带他们回国,邓世昌冒着违抗命令之险,让他们搭乘军舰回国。
第四幅为“不忍下属葬身鱼腹”。“致远”舰途经印度洋,一名水手病故。因军舰离岸尚远,按律应把尸体投海。舰上的水手都向邓世昌苦苦哀求,邓世昌也不忍下属葬身鱼腹,冒着违规的风险,令木匠备棺将其置于舰尾的空舱,留待军舰靠岸后安葬。
这样的一些画面,与邓世昌手书的七绝——“千古艰难唯一死,蚁蝼雀鼠亦惜生。悟得视死当如归,子胥豪气世长存”互为映衬,更显示出他的人格力量。
油画的下面,展现的是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大型军舰——“致远”舰的模型,与最后一个展厅里陈列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模型互相对照,也让人充分感受到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突飞猛进,感受到今天祖国的飞速发展。
此时,再到纪念馆互动室观看循环播放的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或《甲午大海战》,高昂的爱国热情,无疑将达至顶点。
岭南盆景传承人
“复活”百年苹婆树
纪念馆之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后花园里,有一株160多年历史的苹婆树,还有一棵120年树龄的樟木,都已入编为广州市古树名木。
婆娑大树之下,则有岭南盆景俯仰生姿。工作人员说,这些盆景主要来自岭南盆景传承人、76岁的周炳鉴老先生。早年邓世昌手植的一棵苹婆树,在1991年被台风吹倒后,正是周炳鉴将其扦插成活,培育成两株盆栽。如今,第三代苹婆树盆栽也已经诞生,这是周炳鉴从折断后新生的树枝上又折下一枝后扦插成功的。
岭南盆景为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派、扬派、川派、徽派和岭南派)之一,其创作多就地取材,选用亚热带和热带常绿细叶树种——广州人通常称之为“树仔头”的树桩为主。
岭南盆景最大的特点有三:一、创作手法独特,师法自然,突出枝干技巧,力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二、着重景与盆的造型和选择,力求盆与景和谐协调;三、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通过修枝剪叶让植物按照人的意志生长发育,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工剪裁痕迹逐渐消失,各种造型一如天成。
所以,穿行在邓世昌纪念馆里,穿行在苹婆、朴树、雀梅、水松等岭南盆景中,简直如在“活的中国画”中游。
新闻推荐
“价值洼地”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3年完成33平方公里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目标
连日来,广州海珠同创汇里格外热闹,由多家国内外设计机构组织的“包豪斯大篷车中国行对谈活动”在园区举行,近百名国内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