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大会巡礼 携手共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
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中部和北部,以及台、闽、粤、桂、滇五个省区,并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重叠,同时,环球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穿越的10个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重叠,因此,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建设将获得这些国家和地区更强大的科技、文化和经济支撑,借足“东风”,同时,它的建成也将很好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是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宏伟而光彩的事业。
本次大会涵盖了“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发展峰会”、“2019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学术论坛”、“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资源推介与经验分享会”和“2019北回归线上的足迹户外嘉年华”等四个板块的活动。与会代表达成了携手共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广泛共识,交流了北回归线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分享了北回归线各地的资源信息与经验案例。
大会组织了“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与休闲体育产业”和“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与乡村振兴专题学术沙龙”,以及“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探索、北回归线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农文旅综合体联动共享新模式等晚间学术沙龙”。此外,大会汇编了《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大会》文集。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生态振兴产业学院揭牌仪式、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北回归线主题邮局成立仪式等活动,以及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发展非正式联盟成立和2019夏至“夸父追日”——北回归线地区联动观测太阳直射活动发起仪式,并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携手共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倡议。
适逢今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本次大会在花都区芙蓉度假区北迹露营1号营地启动了北回归线自然-人文科普系列展,组织了北回归线标志、农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民俗文化、北回归线地区特色农产品、北回归线上的足迹——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构想等展览,并举办了中国国家地理会客厅“矿石与化石”科普活动和天文科普装置展示活动。
本次大会还通过品鉴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有机农产品、沿线五省区特色美食,组织民族特色文艺表演,推介特色文旅产品等形式,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无穷魅力。
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大有作为
多元视角,聚焦大会主题,共谋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新篇章: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发展峰会,到会的演讲嘉宾李栓科、郭娜、王志纲、陈日铃、曲向东、庄伟光、章家恩和陆玲等从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地理之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战略、产业创新、全域旅游、文旅政策、文化品牌、农耕生态文明起源等角度,分享了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领域的前沿观点和实践经验,探讨了沿线地区联动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和新模式。
大会发起人、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会长陈日铃: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上分布着超过3万多个村庄,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可以将城市的人流和消费引入乡村,能够加速城乡生态发展资源融合、优势互补,也必将有效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本次大会希望让沿线地区发现北回归线的价值,挖掘北回归线沿线地区的资源优势,各地联动,携手汇成一股力量,打造北回归线生态旅游的地理品牌,开拓一个生态旅游的新市场,形成新业态。
花都区委副书记叶志良:介绍了花都区基本情况,并对大会寄予厚望,希望通过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大会集思广益,发掘和分享北回归线地区的各类宝贵资源和实践经验,带动花都区的旅游产业的快速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柯珠军:打造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将北回归线社会、经济、人文、生态资源运用到休闲旅游和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形成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的聚集区,开拓一个生态文化旅游的新市场,形成新业态、新亮点,意义重大而深远;并让农业、旅游业互相借力,转型升级,带动沿线村庄释放新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钟林生:本次大会具有新意,体现了文旅产业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以及国家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全域旅游等理念。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涵盖生态学大多数领域,是生态学“研究新事物开拓新理论”的宝地。学会愿意就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发展中与生态学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各方进行合作,推动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的关键是联动与规划,不应仅限于花都,要串联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多地联合联动,实现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构想。他指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是国强民富的表现,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表现;解决温饱问题、维持社会安定保障了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规划和推广旅游产业。他表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是前景广阔,是有远见的事业。
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之专家支招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从四百多年前徐霞客游历我国山水讲到我国旅游资源的发掘。他指出,环球北回归线地区大部分是海洋和沙漠,沙石遍地、环境恶劣,但在我国,这片地区仿佛被造物主眷顾一般,是郁郁葱葱的,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共享优势特别明显。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所博士后郭娜指出在北回归线发展优势下,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来升级体验,让文旅融合引领旅游产业再升级,给“美好生活”的体验增加新内容;要打造“全景、全时、全季、全业”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让“美好生活”的体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以“玩出来的产业”为主题,通过谈旅游、讲故事的形式,将数十年体悟的玩之心得、旅游策划之奥妙,以亲切、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娓娓道来。他提出旅游产业的三个阶段:1.0观光旅游、2.0目的地旅游、3.0体验旅游,并表示北回归线用“太阳转身的地方”进行概括,可以给有旅游需求的人留下伏笔及空间去想象及探索;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把“北回归线”这个概念从地理书上提取出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大会发起人、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会长陈日铃分享总结了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先行先试的经验,向大会嘉宾推介北回归线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他对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广州花都段)的区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步道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提出建设北回归线国家步道、骑行绿道、自驾游服务区和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北回归线旅游观光专列及创设【智慧北回归线】平台等建议。
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发起人曲向东指出Recreation产业将从人文精神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为中国新经济时代赋能,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并分享了“行知探索”通过策划规划、营销推广、金融服务、资源经营、客流输入的模式打造“玄奘之路”等文体旅融合IP,带动文体旅目的地产业发展的项目经验,并提出IP运营和目的地整合营销的核心是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品牌化、体验化、产品化,给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庄伟光重点讲述了乡村振兴愿景下北回归线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他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产业井喷式的发展特征,并表示北回归线沿线地区丰富的乡村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助力下会得以飞速发展。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一个产品,挖掘一个文化,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北回归线沿线地区资源丰富,其文化、民俗、民居、美食、民族风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藏,让资源联动起来能更好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赋能。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章家恩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理念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路村”统筹建设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观点,认为要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和多维视角上,将景观生态要素和人类活动要素联动融合起来建设,打造“人-地命运共同体”。他强调,要搞好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以及“三农”三位一体规划、产业振兴与“山水林田湖草路村”统筹等多规合一工作;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与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同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需要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如生态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制、生态政绩考核制度、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等。他结合北回归线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亲密对接”,进而形成城乡联动共赢的“前湾后园”发展模式。最后他还特别强调,要做好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建设工作,需要从构建“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共同体”和“北回归线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高度,携手与协同打造北回归线绿色产业带、北回归线休闲旅游带、北回归线人文风情带和北回归线生态智慧带。
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副研究员陆玲从历史遗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从生态环境以及语言、文字、历法、医术、建筑、锻造术和民俗等文化载体的发展脉络中,探寻中国北回归线农耕生态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均显示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是人类农耕生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华夏先人们开创的农耕文明持续发展惠及至今,它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当今文旅产业发展的优质资源。
环球贯穿23个国家
亚洲:中国、日本、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拉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
非洲: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乍得、埃及、苏丹;美洲:墨西哥、古巴、巴哈马、大洋洲:美国(夏威夷)。
北回归线环球旅游带示意图(总长37000KM,带宽约178KM)
文/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大会组委会供稿汇编:陆玲、章家恩审校:蔡卓平、谭小静、陈知博、刘舒婷图/李建基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李应华报道近日,花都区新华街道总工会、新华街计生协会、新华街禁毒办、新华街文体中心、金华社区党群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