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铁军》用芭蕾语汇“更新”经典题材 编导汪洌:给年轻演员找到适合他们的表达
从一个动作找到状态,把观众拉入角色
去年11月,《浩然铁军》在广州芭蕾舞剧院第一次合成试演,完成了整个舞剧的雏形。近半年来,创作团队又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打磨。该剧跟以往同类作品的一大不同之处,就是选择了陈铁军这一条线作为切入,突出表现了一个纤弱的富家闺秀最终成为大义凛然的革命战士这一过程。在动作设计上,编导用芭蕾的肢体语言表现女性之美,并尝试深入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实际上,抛开时代背景,在周文雍、陈铁军两位主角身上,也应该是有年轻人的共有特质的。汪洌说:“他们有大无畏的、奔放的青春,对理想充满超越现实的信仰。处在二十来岁的年纪,那种稚嫩跟青涩在他们身上是可以找到的。现在的演员(所处的年纪)是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的,只是要让他们对当时的背景和心理状态有更多的认知。”
他透露这次排练对广芭这群90后演员的改变很大,“红色题材和90后并没有距离。这其实是舞台呈现或者是艺术手段、艺术语汇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过往的语汇和表现形式,否则观众会觉得司空见惯、审美疲劳。芭蕾表现革命题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受芭蕾语汇的制约,但恰恰在语汇制约下又能发挥编导的想象,激发编导思考,如何跳出古典芭蕾的程式化,具有现代芭蕾的气质,同时被现代审美所接受,这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
从古典芭蕾中标准的王子公主动作里,如何演变出革命者的“浩然之气”?汪洌认为,“创作这件事,不是编一个舞让演员去跳,而是结合演员的身体条件和表现力,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身体,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
比如,为了给“周文雍”找到一个符合革命者气质的主题动作,主创想了很多方式,最后用一个握拳回身的动作,突然就让演员找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以此发展出舞段,让演员很快进入了角色。陈铁军登场是从一个背影开始,她用回眸的坚定的眼神,把观众拉进去,也让演员进入到角色的情感里。
舞蹈会更抽象,给你一个点子让你想更多
除了从芭蕾角度找到特定的语汇表达,《浩然铁军》还加入了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岭南文化元素。汪洌透露,在第一幕中的婚宴段落,就采用了很多岭南元素的舞蹈。
不过,要将民俗特色融入芭蕾中,汪洌坦承“挺难的”,“比如第一幕里尝试把鳌鱼灯放进去,脚尖依旧是芭蕾动作,还是会觉得比较怪异,还要探讨摸索。是否要用真正的鳌鱼灯,还是用抽象一点的表达,相信会找到突破口”。
汪洌相信,这部剧在视觉上会让观众有深刻印象,“今天的创作一定不再是端着枪炮上台了,舞蹈一定不会像电影那样真实,它会更抽象,给你一个点子让你想更多”。
他举例说,长堤保卫战周文雍被捕,那一场戏并没有设置正反两派人肢体上的接触,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挤压的造型,能让观众去感受当时发生了什么。最后高潮的生离死别,也没有直接做生死的处理。“每一个好的作品的结尾都是走心的,是一种隐喻,我们想体现什么样的情怀,表达什么样的哲理,这是最重要的。这一点留个悬念,大家去剧场看吧。”
新闻推荐
□孙博[加拿大]我们四口之家,大半年前设立了一个家庭微信群,主要是为了两个“香蕉人”(又称“土纸仔”、“竹升仔”)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