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工业回忆、现在的宜居社区、未来的创新创业热土 一条工业大道的时代脉动
海珠湾艺术园区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改造前的积优石榴仓。
改造后的积优石榴仓。
扫二维码观看更多
工业大道视频、图片
在洛溪大桥上望向海珠,临近珠江后航道的大干围仓库已经大变样,B.I.G海珠湾艺术园区(简称“B.I.G”)里,工业大道上世纪50年代红砖结构的建筑与现代设计风格的水乳交融,让人眼前一亮。创业青年李小龙惊喜发现了这个地方,如今已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曾经在这里收获惊喜的还有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许家印。1997年,该集团开发的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开售,两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8000万元的销售额也让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他赚得了第一桶金。
让人惊喜的广州工业大道印刻了广州重要的工业记忆,至今仍保留了“工业大道”之名,在不同广州人心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模样。
对于50后、60后,这里的日与夜可能是机器轰鸣声,是争创全国第一的峥嵘岁月,时至今日,一句“工友”唤起的不仅是共同的工作经历,更是同甘共苦、攻坚克难的情谊。
对于70后、80后,这里可能是不断崛起的商住区,是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安居乐业。
对于90后、00后,这里可能是工业style的网红打卡点,是创新创业的好去处,或许还有一丝疑惑:这里为什么叫工业大道?
对于海珠,这里是其老工业区历史的见证,现在承担着“海珠创新湾”建设的新使命,是其实现创新岛的西引擎。
对于广州,这里是其工业发展的记忆,是走向现代都市的缩影,也可能是其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动力。
如今,这条工业大道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新的故事该如何书写?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
工业辉煌的最后记忆
“好多将要入驻的企业反复强调,旧厂房一砖一瓦一定都不要动,等他们来微改造。”不久前,O2PARK创客公园(简称O2PARK)正式开园迎客,O2PARK的负责人之一彭新光表示,该园区由广州化学试剂厂的旧厂房改建而成,2.8万平方米的园区目前还有一半多的面积处于改造入驻阶段,保留原有的工厂管道、瓶罐等成为不少企业的要求。
目前需要特别叮嘱保留的工业味道,在几十年前,却是工业大道最为常见的景象。
南石头街纸北社区居委会的文化墙上记录了当时的工业故事:在当时“把广州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政策指导下,1952年开始广州“河南”郊区被作为广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以建设。广州造纸厂、广州重型机器厂、广州造船厂等3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陆续在此扎根。
当时,“把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搞上去”也成为我国第五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这条5.5公里长的工业大道处于其鼎盛时期,生产出了万宝牌电冰箱、虎头牌电池、五羊自行车等当时风靡全国的产品,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等也成为工业大道的“代表作”。
“根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数据,区外驻南石头街单位近80家,大部分为工厂、生产门类。”南石头街文化站站长梁志刚说。
当时流行着一个说法,工业大道上的每个工厂几乎都有自己的“全国第一”。“那是真真正正的工业大道呀!”原广州造纸厂第九支部书记、设备部部长梁灏泉对当时的记忆依旧清晰。
其中,作为代表的是广州造纸厂(现为广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生产新闻纸和第一家采用全废纸生产新闻纸企业。其鼎盛时期,全厂有约7000名员工,周边近百万平方米的社区当时被称为“纸城”。
根据《纸城春秋——广州造纸厂的前世今生》记载,1957年,广纸的新闻纸年产量达到将近5万吨,是1954年产量的286%,一跃成为我国生产新闻纸的重点企业之一。“南国纸城”进而全国闻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因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环境污染、经营不善等问题,特别是2007年开始实行“退二进三”战略后,工业大道沿线的厂房面临搬迁。2011年1月,广州造纸厂基本完成环保搬迁工作,结束了其在工业大道的70余年历程,也为工业大道曾经的工业辉煌画下了句号。
从1992年开始,工业大道所在的海珠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被第三产业超过。从1978年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从1.5:69.7:28.8调整为0.5:22.5:77.0。2018年,海珠三次产业结构为0.1:15.1:84.8。
随着曾经作为工业大道“地标”的烟囱逐渐被拆除,工业大道的回忆逐渐变成历史。2016年公布的广州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中,位于广纸路40号内的广纸旧址大烟囱赫然在列,其作为工业大道的最后一批记忆符号,被保留下来。
对于工业大道的这段历史,广州市人大代表林淑菁非常珍视,今年广州市两会上她提出了《关于广州工业博物馆在工业大道旧厂房改建的建议》,希望可以将工业大道附近的昌岗西路、沙渡路一带的旧厂房、旧油库改建成广州工业博物馆。
“城市的工业文明史承载着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建设工业博物馆可以将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凝固起来,让城市留下记忆,焕发新活力!”林淑菁说。
下一站,走向何方?
广纸路、纸北社区、工业大道中小区……当年的工业回忆还是印刻在当地街名、社区名等生活日常中,但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工厂里“三班倒”的生活早已经成为了当年蓝领工人们的青春记忆,如今徜徉在工业大道上,目之所及是一片车水马龙,各类写字楼、商住区鳞次栉比,俨然是大型居住社区。
在当时林立的工厂烟囱倒下后,最先竖起的可能是各类住宅小区。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在工业大道,以广州气体厂、第十一橡胶厂、广州锅炉厂等为代表的旧厂房逐渐被住宅小区取代。
曾经机器轰鸣如今变得寂静,工业大道似乎变成了安居乐业之处,独特的区位条件也被房地产商看中,走出了地产界的商业传奇。1997年,刚成立不久的恒大集团,其开发的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两个小时内抢购一空,实现销售额8000万,该集团官网对该事件的评价是“获得了起步发展极其宝贵的第一桶金”。无独有偶,1995年,保利成功打造首个房地产项目—广州保利红棉花园,也是在工业大道。
“区域发展需要持续的后劲。”在梁志刚看来,房地产产业能带来可观的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说,更需要发展产业,以带动新活力的持续注入。“母鸡杀了后就没蛋捡了。”梁志刚说。
如今,工业大道所在的海珠区已经定位为创新岛,大趋势是其存量空间不再单独用作房地产用地,房地产业在工业大道上的春天已然过去。
另一条道路是走向科技创新园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广州,最负盛名的旧改园区可能是红专厂、广州T.I.T创意园(简称T.I.T)这两处,前者凭文创成为艺术家、设计师的理想之所,后者凭借微信这一龙头企业一举成名。
以同样在海珠区的T.I.T为例,其前身为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广州纺织机械厂,2010年正式开园后经过几年探索,最终主题定位为“时尚、创意、科技”,并集聚了以微信、MO&CO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其效益也非常显著,由改造前的连年亏损到2018年园区运营收入近1.1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业链年产值超170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
微信的成功不易复制,但类似红专厂模式却随着“创意园热”遍地开花。在工业大道,这条道路也日益走俏。走得较早的有东方红印刷厂,作为全国第一张即开型福利奖券印刷厂,目前已经改造成为东方红创意园。但是,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成为了众多“红专厂们”中的一个,特色并不突出。
像T.I.T一样税收过亿并不容易,2018年,海珠区亿元税收园区仅5家。其中,保利·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简称保利1918)正是来自于工业大道的“后浪”。截至2018年底,该园区产值就超过超过80亿元,产值密度超过81000元/平方米。难能可贵的是,其正式开园是2018年9月,几个月迅速成长为一匹“黑马”。
“我们的目标是做有价值的、有产值的产业园。”该产业园负责人分享其“成功之道”时表示,该园区定位精准,筹备之时就瞄准了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并引进广东紫光、万城万充等高附加值的、高产值的企业,如今该园区初步形成了智能交通的产业生态。
工业大道上,更多的新秀已经出现,后生可畏。
百舸争流,最终谁主沉浮?
“小船好调头,大船好冲浪。现在小船太多,工业大道可能需要新的大船。”对于工业大道沿线渐成百舸争流之势的科技创新园区,梁志刚有着自己的思考。
如今,科技创新园区在广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类似的概念还有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尽管各个概念有所区别,但放到实际中,各有各的叫法,多有混用。
百舸争流之下,竞争日趋激烈,“红专厂们”的定位雷同日益显著,即使作为“原创者”的红专厂,多年来也深陷于“拆与不拆”的困境中。那么,工业大道的科技创新园机会何在?
“我们的目标是面向大湾区,因目标市场选择布局到工业大道,发现这里是非常适合创新创业的地方,对年轻人来说性价比高。”今年3月,O2青创社在O2PARK开业,O2青创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O2青创社正是香港青创正在全面开展青创系列项目中的一个,希望与新青年共创一个生态圈。目前香港青创落在广州的项目中,3个项目通过工业大道的老厂房或村物业改造而成。
香港青创将带着从工业大道实践出的经验走向大湾区,而O2PARK的创立对其运营团队来说也是一次尝试,从商铺、酒店等传统载体运营到试水创新空间的运营,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他们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
同样是第一次的,还有广州中远海运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立杰,近来公司给他安排了一个新任务:改造运营好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简称启迪中海),而启迪中海的前身正是赫赫有名的广州造船厂的维修厂。对于做码头工程出身的他来说,可以说是从头再来。
“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周立杰表示,央企背景给予了他们相对充足的试错空间,也让他们能放手做更多有情怀、对当地发展有意义东西,他们的目标是将启迪中海打造成华南海洋与智能科技标杆园区。
与启迪中海紧邻的B.I.G的优势是科班出身的投资及运营团队,合富辉煌和邦华都有着多年房地产的管理服务经验,B.I.G的负责人丘丽芳表示,按照行业标准,这类型的改造项目一般3-5年回本,如何个性生存及突破是许多园区面临的实际挑战。
此前,积优创始人、建筑师慎重波成功运营了为设计者量身定做的积优凤凰仓,今年他又把洁银牙膏厂改造成为积优石榴仓。与积优凤凰仓专业定位不同,在他看来,积优石榴仓身在闹区,其需要与居民、行人形成互动,并影响周边氛围,把创新创业、共建共享、共融发展的新社区模式带给当地。
“整条街的气质变化,单靠我们并不够。”慎重波另一个身份是海珠区龙凤创意产业联盟的副会长,该组织把各个创新载体联合起来,共同营造整个社区的创新氛围。慎重波表示,从工业大道的创新演变到未来海珠创新湾的孕育,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目前,科技创新园区需解决土地性质、二次消防审批等实际难题,往往通过当地街道特事特办解决,耗时较长,我们亟需方便基层执行的可落地政策。”B.I.G运营经理雷超说。
工业大道精神的延续可能也是这些科技创新园区的使命。与曾经争创全国第一的工人们一样,如今在工业大道各个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者们也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如在启迪中海,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白天翔创办的广州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刚刚开业,他希望能通过激光制造检测及控制尖端技术的研发推动工业信息化。再如在保利1918,万城万充的员工们刻苦研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最新技术,希望成为新能源网约车市场的引领者。
新的故事正在书写,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大道从曾经的工业基地转型为大型居住社区不过数十年的时间,在新一轮的创新浪潮下,下一站,或许是创新大道。
新闻推荐
优能小记者团成立2年,萌娃也有大志向 足迹遍布四方 一路闯关向上
小记者在特殊儿童运动会上做义工。参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在粤剧博物馆体验粤剧文化。跟随台湾老师上舞台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