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网格化+智能化 广州河涌“驱浊记”
荔枝湾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荔湾涌曾被覆盖,变成了马路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城市治理 广州实践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本周关键词: 向美而生@河涌治理
写在前面
位于荔湾区的荔枝湾因“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而得名。但曾几何时,这条河涌却因黑臭备受诟病。近年,广州通过引入河长制、网格化等举措对广州黑臭水体进行大力整治,并持续精细化管理,昔日的黑臭水体终于实现去浊回清。
镜头1荔枝湾
安装了很多水质净化装置
荔枝湾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南越时期,一直是广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然而,随着城市变迁,荔枝湾一度被填盖,成为暗渠。2010年,荔枝湾揭盖复涌,荔枝湾涌迎来新生。
然而,揭盖复涌后的荔枝湾依然备受诟病。这缘于每次大雨后,原本清澈的荔枝湾便会黑臭,而且在荔枝湾截涌前期,不少生活在沿岸的市民反映,由于河涌没能及时开闸,每次暴雨,他们都会遭受“水浸街”之苦。
记者观察发现,荔枝湾涌是西关地区纵横交错的河涌的一部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从龙津北路的大石头到荔湾湖的河涌只是其中一段,其余西关大部分河涌仍是暗涌。由于无法全部揭盖,当暴雨到来时出于泄洪需要,部分污水依然会不可避免地溢流到明涌内。
如何减少污水溢流对河涌的影响,以及伴随而来的水浸问题?近年,随着河长制不断深化,当地摸索出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方法。
四月初,记者跟随荔枝湾涌河长、荔湾湖湖长叶辉等一行基层河长多次走访荔枝湾。迈入4月,广州气温逐渐攀升,蜿蜒荡漾的荔枝湾涌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一湾溪水绿,时而还能看到黑色的鱼儿在水中嬉戏。叶辉表示,如今荔枝湾安装了很多水质净化装置,虽然一到大雨也会有污水溢流入涌,但河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清澈。
除了景观之外,河涌更重要的是承担起防洪排涝的作用。当暴雨来临时如何利用揭盖后的明涌进行调蓄,减少内涝风险,河长们也是煞费心思。叶辉告诉记者,当暴雨来临时,他们会及时对河涌进行监测并向水务主管部门上报,降低河涌水位。这种对河涌进行“预腾空”的做法极大降低暴雨所导致的内涝风险。
镜头2海珠区华洲街
治水责任细化落实到“网格”
在广州,这种对河涌精细化的管理并非只局限在荔枝湾。记者从广州市河长办了解到,如今广州大到河湖小到村里的小微水体都设置了专门的镇街、村居级河长及河段长负责管理,河长按照“一点一策”制订属地小微水体整治方案。
在“河长制”的基础上,广州近年还大力推进网格化治污。根据广州市第3号总河长令要求,各区区委、区政府要完善治水网格,配齐网格员、网格长并明确职责,形成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治水网络体系。截至2019年3月31日,第一轮网格化源头减污挂图作战整治任务量共计5764个污染源,已整治销号污染源4764个。第一轮整治销号任务完成率为100.00%的区分别是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增城区。
网格化治水是依托全市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在河(湖)长制工作的基础上将治理工作更加深入基层、更加精细化。例如,海珠区华洲街在2018年11月成为网格化治水试点街道,街道辖下龙潭、万年、土华、华泰、小洲、瀛豪和瀛园7个社区居委会,共划分为163个社区基础网格。现有专职网格员83人,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人口结构和环境特点、工作侧重点、工作量,整合各职能科室和社区专职队伍等150人充实到社区基础网格作为网格员,在网格员中明确每个网格必须要有治水专员。
新闻推荐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方式裁定对错了 小说里不需要再这样了 郭爽《正午时踏进光焰》
作者郭爽。《正午时踏进光焰》书封。文:青马■理读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匆匆忙忙地生活,匆匆忙忙地死亡,一代接着一代。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