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拥炉 暖坐清谈 手炉收藏冷门变热 火速升值原因何在?

羊城晚报 2018-12-24 13:14

受访嘉宾徐兆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业余收藏古物三十年

徐兆前供图

◤明代 张鸣岐款长方形手炉徐兆前供图

明代 凤江款椭圆形袖炉徐兆前供图

施沛霖 摄

冬至,岁寒。古代文人在此时会做什么?也许是捧着一个小铜手炉,在书房与朋友围炉夜话,清谈一宿。如果你要知道,现在的手炉,比起20年前升幅巨大,恐怕更要趁着这个冬至的岁末,与行家好好把玩一番。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图/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受访者供图

赏炉

冬至暖心 赏古炉之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这首诗,让小小手炉充满红袖添香之情趣,适合在冬至的岁末,把玩一番。

为何说手炉是文人雅器?因为“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如果不是为了写字看书,寒冬之时谁会把手放到外面,而需要用手炉取暖?事实上,手炉的出现范围,最常见于士子文人的案头龛前。例如说起手炉,大家总是第一时间想起《红楼梦》中紫鹃给黛玉送来的小手炉。而近年来的大热古装剧中,《琅琊榜》中的麒麟才子、《甄嬛传》里的甄嬛,都随时手捧一精致手炉取暖。手炉,是中国古代从宫廷和民间都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小巧精致,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也叫“捧炉”、“袖炉”;炉内放入炭火取暖,因此也称作“火笼”。

而与香炉同出一门演变而来的手炉,从商代至晋唐已多出现,至明清盛行,工艺到达顶峰。早期的银、铁、瓷材质大大减少,而广泛用铜。一来因铜的传热性较好,捧在手上更为暖和;二来铜材细致光滑,富有延展性,于制造工艺上有着更大的发挥余地,因此现在的手炉多为铜质。明代的制炉工艺日臻成熟,涌现出大批名家巧匠,如张鸣岐、王凤江、胡文明等名家,格调高雅,精美绝伦,形、艺、韵、意俱佳,成为收藏家的至爱。

赏鉴手炉,不仅外形有方形、圆形、瓜形、梅花形、龟背形等多种形制,炉盖、炉身,都有不同的赏鉴乐趣。炉盖的几何图形,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和素材也会出现,如古代园林中的花墙镂窗雅致,又有某种现代艺术风格交错呈现。炉身上,也因为清代崇尚“满工”,各种镂雕錾刻,山水人物、花鸟奇珍,甚至还使用了错金错银、烧蓝及镶嵌银丝等特种工艺,或是将诗书画印刻于其上,正好成为很多文人的案上清玩。

用炉

格物致知,才是真用炉之法

所谓格物致知,迷恋器物之美,不是古代文人的主要审美情趣。手炉之所以从古流传到今,又重新被人热捧,并非只是今日御寒之需,或纯粹是投资之道。把玩手炉的藏家,更多的是玩味古典文化凝聚其上的美学价值。

大收藏家王世襄,曾写《自珍集》“自序”中写道,收藏文物,除把玩清娱外,“但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此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此岂不正是多年来坚守自珍,孜孜以求者。”此集中收录王世襄各种文房雅玩的收藏,其中铜炉的数量与质量,被誉为“里程碑式”。

在广州,手炉藏家徐兆前,本职是一位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我收藏手炉主要是自己画画创作所需,想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器物之美,所以只要看到图案纹饰精美漂亮有特色,我就会收藏。”在他的收藏中,不乏明代制炉名家之作,“但藏家还是以江浙一带为盛。”

从手炉上,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美学的烙印。例如明万历年间的制铜高手胡文明,即便在同时期也有许多作坊仿冒。而如何分辨?“真胡炉的纹饰有行草之味,老辣而不走样。”这就是在美学上的触类旁通与文化积淀。

藏炉

冷门收藏,升幅巨大

“这个收藏从冷门到如今受关注,升值幅度巨大。”徐兆前表示,“当年一个1000多元的手炉,现在卖出去至少要七八万元。如果名人制炉,价格就更翻倍了。”

冷门收藏,升幅大,也考眼光。“2005年之前,很少人收藏手炉,那时候铜手炉非常便宜,我每次出门去逛都能买五六个回来,甚至买着买着都有点不敢买了,因为藏家太少了,感觉很不成气候。”徐兆前在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自己收藏故事时,手炉是其中一个有趣的项目,“我与一般人的做法也不太一样,一般藏家会不断筛选进出,整理收藏体系,而我主要是为了研究,所以也不怎么往外出。结果最近10年手炉收藏突然受到关注,价格上涨不少。”

事实上,从拍卖市场上的动态我们也可以看出手炉的走热趋势。香炉原本一直是杂项中的一个小项,甚少有专场,直到2003年王世襄的“俪松居”专场中,出现了21座铜炉,才开始为人重视。那次的整批铜炉价格为1100多万元人民币,堪称文房雅玩里程碑式的拍卖。因为在此之前,哪怕是清中期的宣德炉,成交价也不过是万元左右。

到了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推出2003年这批王世襄旧藏铜炉,竞拍场面火爆。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是以“我也‘抢’了两个”来描述,而此次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成交价创纪录达到1512万元。

马未都也说过,曾经在2009年拍卖时以很好的价格,入手一个雍正御用铜手炉,成为其收藏生涯的得意之作之一。

鉴炉

新旧之鉴,并不难辨认

手炉如何看新仿与旧炉?“清代、民国已有仿张鸣岐等名家款识的赝品手炉。”徐兆前一边向羊城晚报记者展示不同手炉的特征,一般讲解鉴别心得,“手炉必须手工制作,紫铜整块敲打成型,黄铜、白铜则焊接而成,而仿品则有许多是浇铸的,我们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制作工艺上鉴别。”

由国内手炉藏家金根源所编的《中国民间手炉鉴赏》一书中,也提到不少具体的鉴炉之法,可供入门学习。

旧手炉有包浆、锈色,常见的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锈色的种类、深浅,也与铜质成分有关,也是鉴赏要点。若是伪制之锈,用加碱的开水刷之,其锈即落。而且伪锈多深浅不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挲没有滑爽之感。

手炉的纹饰是手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在清中晚期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铜器上錾花技艺已达鼎盛,因此,满工纹饰的精美手炉基本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果有后补錾花,一来是要在錾刻工艺上细细分辨,二来整体艺术风格统一也很重要。如网盖纹饰很差,而炉身很美,则为后补刻花。

明代手炉鉴赏要点:

材质基本为紫铜,板材较厚,达2毫米以上。

器型以方圆为主,古朴厚重。

网盖纹饰主要为几何图形,炉身一般无图案。

工艺制作上,整块敲打成型。

款识较少,除张鸣岐、王凤江等名家外不常见。

清代手炉鉴赏要点:

清早期沿袭明代风格,但板材较薄。

中期以后材质多变。纹饰除几何形外,多是传统的吉祥纹饰。

乾隆时期讲究满工,炉罩、炉身、炉柄皆有图案,工艺精美。

造型丰富。从圆方二式发展为椭圆形、长方形、八角形、南瓜形、梅花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龟背形等,有填蓝、嵌丝等工艺。

民国手炉鉴赏要点:

材质黄铜居多,工艺粗糙,焊接马虎。

器型一般较大,造型与图案无创新,多模仿清代作品。

出现了整体浇铸的手炉。

炉柄根部连接处,多以如意头做装饰。

新闻推荐

首批吸收71名金融人才 广州金融人才协会成立

南方农村报记者郑展能作为广州金融文化建设与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12月18日,广州金融人才协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