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外销扇上流露的审美意趣

羊城晚报 2018-12-24 13:14

LINCHUN制银鎏金累丝烧蓝戏曲人物扇(配盒)

象牙雕牙丝锦地花卉山水纹章扇

象牙柄鹅毛彩绘花卉执扇(一对)

象牙雕开光亭塔山水花卉扇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凌浩翔

图/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美轮美奂,精工巧艺,然而收藏不易。外销扇作为一种“广州制作”、“中国趣味”,受到18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贵妇欢迎,却在国内收藏市场上少为人知。尽管近几年国内收藏界对外销品的价值有所认识,然而若要系统地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赏鉴精品,不妨先到“地利”之便的广东省博物馆“洗洗眼睛”。

外销扇上 细品工艺顶峰

“广州制作”(Made in canton)、“中国趣味”,在18世纪到20世纪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中,原来是最新时尚的代名词。象牙镂雕、玳瑁拉丝浮雕、累丝烧蓝、鹅毛彩绘、宝石镶嵌、鎏金错银……各种中国工匠令人赞叹的工艺,都在一把把外销扇上香艳铺开。清风徐来,但令人赞叹不已的却是扇子上华丽名贵的材质,与精致奇巧的工艺。

12月18日,广东省博物馆原创展览《风·尚——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正式开幕。163件/套华美精致的外销扇展品,时间跨越了两个多世纪。凝聚了东西方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再现了西方市场当时的审美意趣。

中世纪以来,扇子在欧洲被女性视为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因价格昂贵,欧洲宫廷贵妇往往以拥有一柄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这些外销扇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是在清代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外销工艺品。中国工匠尤其是广州工匠将“广式”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创作出了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这些精巧华美的外销扇价格相对低廉,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场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

审美融合 也是文化融合

“如果是我国的传统扇子,那一定是竹子做的折扇,文人书画扇面。用金银、玳瑁等等奢华材质,是西方人的审美习惯。从16世纪开始欧洲贵族就习惯用这些奢华材质。外销扇,就是西方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所定制,当然他们也会加入中国元素,中国的纹饰。所以从中不仅能了解日常生活所需,也对西方社会及女性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次展览策展人白芳女士,长期从事明清时期外销艺术品研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本展览分为四大部分,将“艳惊西方”的外销扇之前世今生,以及对外销扇的形制、材质、工艺及不同时期流行的风格元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展示。扇艺纷呈,不仅可以看到18世纪-20世纪中西方制扇工艺特色,更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各种细节,跃然扇面。

收藏价值 看材质看工艺

羊城晚报:广州外销扇的收藏价值和地位如何?是否被低估?

白芳:的确,在我国收藏界,传统的大项是书画、陶瓷。而外销扇所属的工艺杂项,与这些传统大项相比,在关注度、市场价值和藏家群体方面都相差很远。除了书画陶瓷本身的一直价格高企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外销品当年主要是针对海外市场,销往国外,国内很少见,所以国内无藏品,藏家们对它认识也就不多。

外销品收藏大约是到了2010年-2013年间才逐渐被市场认识,热络起来。10年前国内是很少此类藏家的,我们博物馆去拍卖会或民间征集,包括广绣、牙雕等外销品,都没什么人关注,价格比较便宜。到2013年左右,就开始感觉到“拍不到了”,因为民间藏家们从书画、陶瓷的高价中,要寻找新的市场方向,他们也看到了博物馆对此的研究,关注点开始转移到这类工艺品上。当然客观上,我们博物馆的征集难度就变得更高了。

羊城晚报:同样是扇子,外销扇与中国传统书画扇相比,收藏现状差别大吗?

白芳:光是从市场价格上看,差距当然还是很大的。中国传统扇,仍然属于书画类别,作为传统书画的不同形制而存在;而外销扇目前主要是以材质、工艺来衡量他的价值,在收藏领域中,属于工艺品外销品类别。

羊城晚报:外销扇的民间收藏是否容易?例如外销扇中许多象牙材质应用,现在是否受到限制?这次的展品征集是否难得?

白芳:收藏和征集还是比较难的。尤其外销品更多是从海外征集,因此我们公立博物馆往往没有私人收藏便利。再加上前几年明文规定象牙制品不能买卖,不能上拍,而象牙材质恰好是外销扇中一大主要类别,所以也增加了征集难度。此次展览中的展品,也是经过前后几年多方征集,才能谋划成功,系列成展。

新闻推荐

讨论文明 相约文明

富豪山庄小学开展“文明有约”大讨论活动本报讯(记者崔智颖通讯员邹爽)“建议可以出台各个场所的文明公约,如我们讨论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