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展”前夕,谈广东美术馆如何变身“智慧美术馆” 王绍强:激活大湾区艺术生态

南方日报 2018-12-11 07:00

“广州三年展”即将揭幕,图为展品之一。主办方供图

12月21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即将亮相广东美术馆,展览分为主题展和文献展两个部分,其中主题展邀请来自15个国家的约50位/组艺术家参展,珠三角地区近10个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也将参与分展场和平行展。这一全新策展模式,对激活广东、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刚满三个年头的王绍强来说,这一国际性展事的策划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三年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以艺术管理者身份思考的轨迹。”王绍强说。如今,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历史节点,广东美术馆当代馆筹建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未来,广东美术馆对未来的规划将发生哪些转变?将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融合发展?就这些热门话题,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谈策展艺术地标“为城市发声”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美术馆重要学术品牌项目之一,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将在12月下旬举办。这次展览将有哪些崭新的策展思路?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举办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并介入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本届“广州三年展”选定“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以求探讨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前沿学术问题。展览除以主题展和文献展的形式呈现,我们还创造性地以分展场/平行展的方式深化主题,积极联合珠三角地区多个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参与,共同促进广东省文化艺术生态健康蓬勃发展。

“广州三年展”不只是艺术界的盛事,也是城市的盛事。参与分展场/平行展的珠三角艺术机构,都在美术馆生态链中具有代表性。另外,“广州三年展”的视觉形象宣传也会随着公交车深入广州大街小巷。

当代艺术展览和活动是美术馆沟通艺术与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美术馆与周边艺术空间沟通联动的良好途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把“广州三年展”打造成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地标,激发区域文化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形成共振,为城市发声。

南方日报:广东美术一直是广东美术馆收藏和研究重点。广东美术馆近年举办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等梳理广东美术史的系列展览,在策展方面积累了哪些创新经验?如何借此寻找自身岭南文化传承方面的学术定位?

王绍强:近三年来,广东美术馆承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藏品借调、数字化观看和展示等方面,为广东美术馆展览策划积累先进经验;承办“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自主策划“时代风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后岭南与珠三角”等展览,则在跨时代和跨区域背景中,为广东近现代美术史学术研究找到更多新的切入点。这些大展激发了广东美术馆的机制活力,特别是推进了广东美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的“馆校”学术合作,为区域美术研究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展览也为广东近现代美术收藏带来巨大契机。广东美术馆经过20多年的经营,馆藏达到4万件套左右,广东美术馆接收了省政府属下几大宾馆的700多件/套名家字画作品,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关山月、黎雄才、黄永玉等几代国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大大填充了我馆广东近现代美术史序列藏品的完整性。

谈定位做“有温度”的美术馆

南方日报:广东美术馆如何打破“围墙”适应新的变化,提升公众获得感?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近年人流量不断增加,2017年的人流量就比2016年翻了一倍。这也对美术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守住美术研究本身,还要将服务对象从过去的专业人士,延伸到普通市民。因此,广东美术馆重视艺术项目的公共性、公益性和服务性,这一定位与当前国际倡导的“观众拓展”概念目标一致。

广东美术馆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让藏品“活起来”的多元方式,其中策划举办馆藏展览就是惠民服务的重要举措。广东美术馆的馆藏展已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奖项。广东美术馆还把“公共服务意识”纳入到空间改造和升级中去,力求为民众提供集观看、交流、休闲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南方日报:让文物“活”起来的“智慧博物馆”近年备受热议,在引进高科技设备增强展览体验感方面,广东美术馆目前有哪些进展?

王绍强:科技不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在改变每个人的思考模式。美术馆的边界也需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打开。广东美术馆在运用科技方式探索全新的观展、导览、鉴赏方式上不遗余力。在“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等展览期间,我们通过AR、VR、直播、线上活动等数字化手段,让海内外观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了解大展中的著名艺术家和重要作品。当前,我们正积极筹建和完善“智慧美术馆”,力求依靠新媒体传播,将广东美术馆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美术馆”,从鉴赏、研究、教育到艺术消费等方面,为当代民众逐渐营造一种美好的艺术生活方式。

谈发展艺术带动大湾区竞争力

南方日报: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的历史机遇,广东美术馆如何定义自身在大湾区美术的作用?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把原有的关注点从岭南进一步上升至大湾区的文化格局。区域内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不但能带动城市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甚至能带动整个经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力还能从大湾区辐射到全中国、全世界。因此,要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机遇,我们必须探索新型的、有效的合作模式,寻求更多领域的合作机会。

即将举办的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就是合作共赢的一次尝试。“共建人文湾区”还要求我们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广州要向“国际文化中心”的方向靠拢,广东美术馆也要向国际上一流美术馆看齐,才能支撑整个大湾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南方日报:筹建广东美术馆当代馆的呼声日益高涨,可否透露当代馆建设的最新动向?广东美术馆未来的全新布局将对岭南美术研究带来哪些影响?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当代馆的建设已经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的议事日程。目前广东美术馆的13个展厅,只能展示350件/套左右的展品,难以承载近当现代广东美术如此厚重文化历史。广东需要一座具有标志性、前瞻性,在未来30年都能在大湾区背景下走在前列的当代美术馆,彰显广东文化自信与文化影响力。

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把广东美术馆建设成面向21世纪专业化、智能化、体系化,集展览收藏、研究与交流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美术博物馆,为国家、给城市、为下一代留下一座值得骄傲的文化宝库。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李培

实习生邵韶通讯员梁洁

新闻推荐

广州公示公园建设规划,2035年全市95%社区配备社区公园出门150米即有街心公园

尽管广州公园绿地生态资源丰富,但总体布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中心,轻外围”的问题,同时部分规划的绿地因为与城市控...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