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示公园建设规划,2035年全市95%社区配备社区公园出门150米即有街心公园
尽管广州公园绿地生态资源丰富,但总体布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中心,轻外围”的问题,同时部分规划的绿地因为与城市控规不符而无法落地。针对这些问题,市林业和园林局在日前公示的《广州市公园建设和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下称《规划》)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设计划,至2035年实现全市居住社区150米范围内有街心公园,500米内有社区公园,2公里内有综合公园,5公里内有生态公园。
规划目标
至2035年全市形成四级公园绿地体系
《规划》提出,针对城郊和农村现状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未来将根据人口分布情况,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园(村镇公园)空间布局,把社区公园(村镇公园)设置到居民最需要、使用最便利的地方,做到社区公园(村镇公园)布局合理、均衡覆盖,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而在城区的公园功能提升方面,《规划》提出将推进“公园+”理念,即“公园周边+”和“公园内部+”:“公园周边+”将注重公园与周边用地功能的衔接与优化,对公园周边的环境和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让公园成为活力中心,提高公园使用效率;“公园内部+”则是对公园内部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设施配置、丰富公园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提高实用性。
此外,未来针对公园的不同类型,将赋予各公园差异性的功能价值,如生态保护、应急避难、休闲游憩、文教科普、健身运动、保护历史遗迹、预留用地等。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明确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和专类公园的不同功能,适应不同人群需求。
经过上述优化之后,《规划》提出2018-2035年期间,将对标国际标准,把广州打造成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形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四级公园体系:即全市社区150米范围内有街心公园,500米范围内有社区公园,2公里范围内有综合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生态公园,全市居住用地综合公园覆盖率达85%以上,居住用地社区公园覆盖率达95%以上。
实施路径
2035年全市生态公园从103处增至123处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规划》也明确提出未来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将分三步走计划。
到2020年,广州将完成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指标,即构建城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体系,新增森林公园15个,湿地公园3个,郊野公园2个,届时森林公园总数达98个,湿地公园总数达22个。
到2025年,城区将构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为主、专类公园为辅的公园体系,新增街心公园500个,社区公园300个,综合公园8个。
到2035年全面建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四级全域公园体系,形成全民共享、分布均衡、全域覆盖、蓝绿交织的开放空间网络,届时全市生态公园数量从现状103处增至123处,形成约10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外围城区每个区至少布局2-3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全市建成绿道网络3800公里。
此外,在其他指标方面,全市森林覆盖率将从2017年的42.31%提高到2020年的42.5%、2035年的不小于43.5%;人均公园面积指标从2017年的16.8平方米/人提高到2020年的18平方米/人、2035年的不小于18平方米/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2017年的70.7%提高到2020年的71%、2035年的85%。
建设重点
麓湖片区将增加主题花树,海珠湖将建主题花景
《规划》还提出了未来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各片区的建设重点。
“一江两岸”片区将重点建设珠江“三个十公里”,其中西段为近代广州欧陆风情主题段、中段为现代广州魅力都市主题段、东段为未来广州繁湾绿岛主题段,打造共享性、特色性、生态性、连续性魅力景观岸线,串联起二沙岛绿地(环岛滨水步道-发展公园-体育公园-传祺公园-宏城公园-东端岛尖)、洲头咀公园、海印公园及周边景观绿化等。
流花湖片区将打造成为与城市相融相生的岭南园林展示区,整合麓湖片区周边各类资源,补充设施、打通游径、拓展活动空间、增加主题花树,打造富有活力的城市休闲带。
白云新城核心区将打造成为集市民休闲、各类活动于一体,景观美、品质高、功能强的公共开放空间。海珠湖将建设主题花景,加强湿地保护,建设中心城区万亩湿地公园,打造展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区域。大学城片区则将建设“一核、一轴、一网、两环”绿地系统和景观架构,增加特色开花树种和多年生常绿乔木,重点建设外环公园环、中环公园环。
新闻推荐
清华、北大等高校陆续发布冬令营招生简章 明年自主招生“第一枪”打响
□信息时报记者徐珊珊近日,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陆续发布针对2019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冬令营招生简章。业内预计,这些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