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1元钱看病”模式推行满10年 45万农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
乡医正在村卫生站为村民诊视。
受访者供图
70岁的徐伯骑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来到东边村卫生站,熟练地在门前停好车走进卫生站大厅,乡医邓丽娟走出诊室,伸手扶住徐伯的胳膊,笑着问:“阿伯,你今天的药吃过了吗?”徐伯朝她点点头,“饭后吃三颗,这几天比上回好多了。”
“邓姑娘对我们村民很好,特别热心。在她之前是谢医生、危医生,人都挺好的。”徐伯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看病已经快十年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徐伯和村里的慢性病患一样,每隔三天回村卫生站拿一次药,每次只需要支付1元。
徐伯支付的1元钱,正是花都区推行了10年的“1元钱看病”模式,象征性的1元收费不仅给当地45万农民带来了实惠,背后的免费医疗模式还扛起了基层医改的大旗,让“小病不出村”的设想真正在农村基层落地。
分级诊疗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不出村就能把小病小痛解决了,这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徐伯说,他们一家三代人都住在村里,过去生病了就得往镇上卫生院跑,路程远、药费贵,而乡间“赤脚医生”的医术让他们将信将疑。
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分级诊疗,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弱成了攻克这个关键的掣肘。
落后根源在乡村,就从村一级管起。早在2008年,花都区启动镇(街)村机构一体化管理,196个村卫生站回归公益属性。村卫生站和镇卫生院之间形成紧密隶属关系,群众首诊在村卫生站。
在村民就医习惯与“新农合”水平统筹的双重因素下,花都区创造性地设计了“1元钱看病”模式,1元挂号费交给村卫生站,之后凡在门诊报销目录内的药品全部免费供应,如果打针注射则多付1元。
“1元钱看病”结束了农村卫生站以乡医承包为主、医疗操作不规范、设备陈旧、服务差的“黑历史”,扭转了村民的就医习惯,做到小病不拖,及时就诊,降低了大病发生几率。
“如果没有区级财政给"1元钱看病"模式做兜底,这项工作不可能持续开展下去。”花都区卫计局副局长虞志忠说。得益于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1元钱看病”工作,坚持重投入、建机制,完善改革配套补助、药品专项补助等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0年至2017年,区财政拨付村卫生站新建维护经费1375.7万元,“1元钱看病”药品消耗费用1.4亿元,累计就诊约909.96万人次。
“区招镇管村用”新路提高乡医待遇
在花都“1元钱看病”模式里不可忽视的还有一支“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干得好”的乡医队伍。花都通过探索“区招镇管村用”新路,配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2012年,花都区率先单独核定了303个乡医编制,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统一由区向社会公开招聘。
东边村卫生站的“80后”乡医邓丽娟那时正在韶关医学院读书,看到家里人传来的消息,她知道毕业后回乡效力的时机来了。如愿在家门口当上医生的邓丽娟拥有双重优势:她对本村男女老少的家庭和健康情况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比起外地医生,村民对“邓姑娘”有一种天然的信赖感。
目前,花都全区有乡医329名,其中297名籍贯为花都,乡医本土化率90.27%。这组数字间接透露了花都基层医疗医患关系的和谐度,群众就医观念转变的基础源于此。
邓丽娟说,讳疾忌医的习惯在农村还很顽固,村民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什么病。有了家门口“1元钱看病”的村卫生站,她每天要接诊50到70个村民,看完病,村民渐渐地学会向她打听保健常识。邓丽娟感到欣慰:“这就是农村医疗的进步,以前靠手把手地教,现在更多是自发的意识。”
好制度吸引人才,好待遇则留住人才。今年,花都进一步将乡医编制全部并入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即由区统一招聘、镇卫生院统一人员管理、调配使用、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建立在编、非编乡医职责、绩效评估等12项工作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乡医的万元月薪让高学历人才加深了扎根基层的信念,“行医治病救人,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一位硕士乡医如是说。
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双向流动
承担了公共卫生职能的村级卫生站,要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必须从医疗走向预防,这也是基层医改的根本目标。
2017年12月,依托花都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花都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成立。医联体的构建,使区级三甲医院的资源打通向基层下沉的渠道,各乡镇卫生院设置名医工作室,每月按排期选派不同科室的专家骨干下基层。这意味着分级诊疗中的乡镇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花都区各乡镇卫生院派出的卫生站专管员就扮演着联系中枢的角色。张璟婷是其中一员,她掌管9个村卫生站的日常统筹,从重症病人转诊,到登记药品需缺、协调村卫生站乡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知识宣传、村民健康管理等工作的每个环节,专管员必须事无巨细。
不同于乡医直接面对村民问诊,张璟婷的角色要求她更多地往公共配置方面下功夫。2017年花都区财政提供的“1元钱看病”药品耗材资金使用率达到100%,药品的采购和分发都做到了科学调配,所有医疗经费投入都用到了群众身上。
“每个村级卫生站的人员比例按照村人口规模来定,一般来说,3000人左右的村子配备两名医生。”张璟婷告诉记者,像东边村这样中型规模的乡村,日均诊量也需配两名乡医。新入职的90后乡医袁雄杰和邓丽娟搭配,一个负责接诊,一个负责登记随访高血压、糖尿病等两类慢性病患者以及管理村民健康档案。
村民的基本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状况跟踪任务都在乡医身上,促成医疗向预防转变的也是基层医疗人员。“1元钱看病”模式十年来不仅为当地农民医疗支出减负1.4亿元,在常规治疗时发现的大病初期也有条件及时跟进。
“最欣慰的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扭转了大部分村民的观念,农民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了。”当了十年卫生站专管员的张璟婷说。
南方日报记者刘丹颖
新闻推荐
大排污口封堵被人开出小口,半米宽排污口藏身杂草源头成谜…… 花都白坭河多条支流惊现偷排 污染严重
■原本已封堵的排污口竟被人偷偷开了一个小洞口,不断往外排污水。新快报记者彭程/摄近日,新快报接多名街坊举报,称广州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