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观 察 余秀华小说中的哀伤
新文化运动以来收获的新文学成果,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女性作家的创作。从前我们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女诗人,而在20世纪,我们先是有了张爱玲、萧红、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谢冰莹、冰心、庐隐、丁玲,又有了宗璞、张洁、谌容、铁凝、王安忆、林白、陈染、残雪、池莉、迟子建、西西,等等。尤其是二十世纪以降的女性作家,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坚持了女性叙事的自足性,而且毫不逊色于同时的男性作家。这正是思想解放与文学解放的结果。
读了今年第二期的《收获》,首先我便有了以上这些感想。在这一期的杂志里,六篇小说中有一半的篇幅是女性作家的作品(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宋小词的《柑橘》,余秀华的《且在人间》)。除此以外,还有一位男性作家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张楚的《中年妇女恋爱史》);反观非虚构栏目,则有袁敏女士对一位女知青历史重新发现的记录。
在三篇小说里,余秀华的《且在人间》是殿后之作,但它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一点也不亚于她的诗歌。面对《且在人间》,一切理论分类的顽念都失效了,而一切情绪也都是沉浸的。这部作品由于明显带有诗人的生活印记,被编者特意标注为“自传体小说”,聊备一格。但很显然的是,对于文学理论的文类划分,余秀华是无动于衷的。因此,作者是否混淆了虚构与自传的界限,我们同样不必过分关心。对诗人生活有所了解的读者,会从《且在人间》里读到更多细节印证;从未关注过余秀华的读者,同样能够在此聆听一个灵魂吐露的声音。
第三人称周玉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自幼患有脑瘫,她不得不拖着一具破损的身体,跟在社会后面摇摇晃晃地跑。故事开篇描述的就是这个场景,周玉的丈夫吴东兴带她去荆门讨薪,赶车前不断地催促跟在后面的妻子。这个场景绝非是可有可无的虚笔。在我看来,它既是被作者用来作为一部诗集的题目(《摇摇晃晃的人间》),想来也是她置身世间感受到的原初意象。身体摇摇晃晃,世间又怎么可能是井井有条的样子呢?此外,这个场景也是小说文本里所有冲突的根源。在讲述之先,作者已然将它们聚拢在一个题目之下:身体的残疾。这一点未必预先向作品提供进入某种思想空间的可能,但是据我看来,余秀华的创作缘起,的确与史铁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面对一个残疾的身体长久地沉思,而这种饱含痛苦、汗水与张力的思考,驱策他们拿起笔来。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写到他在地坛的每个角落里驻足,那些段落曾经让我深深感动,《且在人间》中,周玉同样写到她痛恨自己的身体,同样比常人有着更为敏感细腻的自尊。但这同样因为残疾而生出的拷问,却不再呈现为哲学式的思辨与结论,而是具象化为故事层面的人性冲突。
一个写诗的女人要么是一位浪漫主义者,要么是一个理智清明的人。周玉艰难地兼及这两种身份,正如她艰难地追求爱情里有平等的字眼。“我很快乐……我很值得”,仅此一语,便是以虚构征服现实且以此恢复现实之清白的最高尝试。如果必须要说些什么,我只想向这部作品达到的精神高度致敬。
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结尾余秀华母亲的形象。其时她已在病中,但得知自己女儿仍然执意要与尹世平离婚时,只能忧虑地坐在床边,戴着一顶毡帽,沉默地流泪。两人离婚归来,与家人一同吃了火锅,但余秀华的母亲没有吃饭,取了药独自踅回房间。夜里,女儿站在门外质问母亲为何悲伤。母亲仍然是沉默,以及抹去眼泪,不时蹦出一句我们听不懂的乡音。在小说《且在人间》里,读者读到了他们一直以来反对的理由,是担忧百年之后,女儿将独自生活在人间,再没有人照看她。然而唯独联系到影片一同理解时,我们才能格外体会到这外在于诗人的另一种形象的哀伤。
余秀华在去年的一则微博中写道:“一些人问,我为什么在母亲病重的时候还离婚,但是我从来没想到我妈会死。一直到她死的那天,我和她自己都不相信她会死啊。拿离婚证那天她哭了好久,我能怎么安慰她呢?幸运的是过了两天她就好了,看到我高兴她其实也理解了。谢谢范俭导演,用纪录片记下了我妈妈一些资料,让这个悲伤的可怜的女人留了下来。”小说与电影都是一种铭刻,是不应被忘却的哀伤。
发布对话:鲁迅与但丁
4月22日下午,“2018大师对话:鲁迅与但丁”活动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出席活动的有广东省评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先生,鲁迅文化基金会副会长王锡荣,省文联副巡视员李明,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雅村村长李明华博士,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广东省评协专职副主席梁少锋及但丁俱乐部基金会主席、佩斯卡拉大学终身教授安东尼奥·索内拉,但丁·阿利格耶里家族后裔、天文学家瑟本雷诺·蒂·瑟杰·阿利格耶里,罗兰第三大学意大利文学与文化专业教授,但丁·阿利格耶里知名研究专家卢卡·马科齐等。本活动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鲁迅文化基金会、广州图书馆、雅村文化空间、广东鲁迅研究会、广州鲁迅纪念馆共同举办。
作家朵拉在暨大办画展
4月27日,听香——朵拉“南洋风”水墨画展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举办,展期从4月27日至5月7日。这是“暨南书悦会暨2018年暨南书香节”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朵拉暨南行”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图书馆、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暨南卓越智库“海外华文与国家侨务文化战略”、《暨南学报》联合主办,由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承办。
首届广东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
4月22日,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举办,获奖名单即时揭晓。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著名作家叶兆言、魏微、张悦然、《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华南师范大学吴敏教授、暨南大学龙杨志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于海燕、彭玉平、谢有顺、张均、关键等出席活动。此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广东省内71所高校的1548份作品,按照大赛规则,设新诗散文组、小说戏剧组两个组别。经严格、公正的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每组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共18个优秀作品。
□徐兆正
新闻推荐
《春水如油》林墉纸本水墨2015年1942年出生的林墉,还有几年就80岁了。他说,最近发现要赶快画,要不然身体不行就可惜了,你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