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文明转型期的文化建构
《金岱集》(粤派批评丛书)
金岱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张承良
肇始自鸦片战争的中国现代文明转型之路,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进程已经持续了百多年。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展开,现代文明转型的步伐陡然加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锐意推进的背景下,如果文化转型(文化现代化建设,其核心任务就在于精神规则的重建)不能得到有效推进,经济建设失去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支持,那么,经济现代化也将面临难以持续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推进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当下中国处于发展新拐点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解决的一项战略性问题。
基于中国文化及西方现代文明的历史考察和综合思考,金岱提出了他富于建设性的策略及路径主张。
其一,文化建构主义:非总体性的精神规则重建策略。金岱认为,现代文明的社会发展方法论,与传统文明的社会演进方法论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但是,这个问题却往往在文明转型尤其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文明转型、社会转型中被忽视了。为此,金岱提出文化建构主义的主张。他指出“文化建构主义,无论是文化"建构",还是建构"文化",就当代中国问题而言,就是如何超越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构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问题。这种超越,意味的是启蒙的推进,即再启蒙!”(2013年)
他指出,五百年来的现代文明发生发展史,已然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历史演进的新的思维,即既不把新的文明与旧文明的区别只看作少数工具性部件的不同,也不将新的文明看成某种既成整体,而是将文明转型看作是不同文明之有机系统的范式性转换。基于此,文化建构主义之再启蒙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性+现代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金岱认为,当代中国的精神规则重建,要害之处就在于要通过民间的、社会的文化认同的方式,重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逻辑,重铸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形态。
为此,他指出现代化转型所应采纳的基本策略,是非总体性的有机渐进策略。他以“建筑性”隐喻、“生命性”隐喻来表述这一策略:
“所谓非总体性和生长性的有机系统渐进,是要反对毁旧布新的整体主义的"建筑性"隐喻,而取有机主义和范式主义相统一的"生命性"隐喻。”
其二,经由社会中层推动的精神规则重建之路径及其机制。精神规则重建,除了学理层面的耙梳和理清,还需要在践行的层面形成合理的路径机制,找到行动的落脚点。即经由:社会共识的形成——立法等公共理性规则的建立——现代性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逐渐积淀,最终达至新文明的新价值、新道德由所有公民个体内化为稳定的自觉。
基于此,金岱提出了“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以"劳动光荣"的价值认同激发动力”等观点。他认为,理想的状态,是首先寄望于广大知识精英群体。通过知识分子间的精神文化传播,使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批判精神(“批判”与“否定”并非等义词)成为社会(或曰精神)知识分子及专业(或曰技术)知识分子所共同具备的精神特质。我认为,这种推动力量来自社会中层,这种动力就是社会中层动力。”(2012年)具体来说,就是将过去曾经流行、被异化的“劳动者光荣”转换为过程思维,即既不是贫贱者光荣,也不是有权有钱人光荣,而是劳动(作为过程的劳动)光荣,工作光荣,奋斗光荣,创造光荣,总之是人生奋发向上的那整个过程光荣。由此而通过确立社会中层的核心价值认同,来形成稳定而有力的精神推动力。
当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俨然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文化现代化的建构却依然在路上。诚如金岱在《金岱集》前言中所指出的:“今天,转型仍未完成,尤其是中国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路还很长”。期待有更多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文明转型的思考和行动中来,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现代性建构,以新时代的启蒙,让物质上逐步富起来的中国人能在精神上也真正富足、强大起来。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新闻推荐
珠江瞭望日前,《广东省202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办法》发布。该实施办法要求,优质高中学校要安排不低于50%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