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亮绝活 观众现场享“大餐” 广东传统文化在文博会上焕发新光彩
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篆刻艺术、宋朝的“茶山绸衣灯公”、历史悠久的瑶绣……今年的文博会,文旅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在新设的2号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以“美丽中国”整体旅游形象为统领,集中展示了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全域旅游示范区、主题公园、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和旅游科技等内容。
传统文化如何焕发二次活力?进入国家非遗项目库的手工技艺如何接轨市场,实现商业落地?记者在文博会现场为你寻找新的答案。
非遗项目如何生活化?
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
在1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的韶关展区,一位身穿瑶族服饰的67岁阿妈在展示来自韶关乳源必背镇的传统瑶绣手艺。“这是大莲花,八角花纹,锯齿花纹……”她指着绣品上的花纹向记者介绍。
瑶绣在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必背镇唯一一位瑶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坚持瑶绣近60年的邓菊花对于瑶绣的商业化落地颇有感触。“我们从第六届文博会开始就来了,跟着市场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邓菊花介绍,近些年的瑶绣产品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花纹组合,她指着一条印有简单花纹颇具现代化风格的披肩说,“我们的产品每年都会结合需求进行创新,我们有信心在文博会上继续走下去。”
邓菊花口中的瑶绣作品之所以能够称为产品,离不开一个组织——在全国妇联支持下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妈古协会。该协会相关负责人赵咏兰告诉记者:“我们将瑶绣和服装、饰品、旅游等多方面结合起来,主要职责是对瑶绣作品进行改良和创新,赋予现代元素后,让其从手工品上升为产品,实现全民化和生活化。”
文旅融合正是他们进行产品提升的一个重要核心理念。“妈古”是今年初注册的品牌,集中打造在韶关的景点、民宿中的“网红”产品。“酒店里的用品比如被子、咖啡杯垫、餐具套、茶具等,上面都可以绣制我们的苗绣图案;我们还会将绣品包裹在名贵木种做成的项链上,伴有香檀的味道,很多游客都非常喜欢。”邓菊花说,将传统技艺进行商业落地成为文化产品,再将文化产品注入到旅游产业中,是瑶绣焕发二次活力的“文旅经”。
传统技艺如何商业落地?
让游客体验当“匠人”
“只有买卖才能让传承不断代。”在山东展馆篆刻传统技艺展示区,相关负责人这样向记者表达传统文化商业落地的必要性。
正在一旁篆刻的金石篆刻非遗传承人、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千也认为,要继承孔子的事业,继续传承夏商时期的篆刻艺术,与旅游产业相融合非常必要。“在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以及一些景区,都融入了我们的篆刻艺术,有些篆刻传承人也会在景区展示。”他提到,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统篆刻艺术”,让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定制到自己喜欢的产品。
以板为纸,以刀为笔,在金属板上勾勒出基本的素材,再用基本刀法和手法勾勒线条,再上色和抗氧化处理,一幅永久保色的金雕画便完成了——这是中山展区的纯手工金雕画工艺展示。中山市天工金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师介绍,在中山传承了30多年的金雕画审美讲究大视角、精工艺,通过手工赋予金属温度。
近几年,金雕画不仅走高端拍卖路线,而且以技艺输出的形式,与长城等各大景区合作,旅游区对作品图案进行定制,用于宣传。“我们还会在学校、商场举办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也可以体验当"匠人"。”该设计师说。
有的产品已成功商业落地并顺利进行文旅融合,而有的产品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2018年成为广东省非遗项目的东莞“茶山绸衣灯公”技艺便处于这个阶段。从宋末开始的这项手艺是用当地一种特殊的泥土——蛤泥做胚,捏成“灯公”的样子,再进行烘干、上色。2015年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古村落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东莞)创研基地副主任李翠薇在茶山镇进行古村落研究时发现,这项技艺只剩下最后一位传承人,于是她对手艺进行了抢救性的传承。
“这项技艺还在推广的阶段。我们在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有工作室,因为做一个"灯公"需要80—100元的材料成本,目前工作室还不能和游客互动。”李翠薇说,未来希望往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让游客可以体验这项技艺。
南方日报记者郭悦
新闻推荐
银行这事儿办得很暖心 广东中行千里接力解决老人异地就医难题获表扬
“经过各级组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终于拿到了社保卡,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际问题……感谢你们辛勤付出……”近期,中国银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