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广东新闻> 正文

现场 大湾区框架下的 广东魅力

羊城晚报 2019-03-03 13:02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其“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产业共通共融发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广东文旅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在大湾区政策框架内,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探索广东文旅资源整合、文旅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新路径,成为学者共议的话题——

“生活”是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落脚点

蒋述卓(广东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我们讨论大湾区的时候,往往局限于经济、科技、交通、信息、人才等范畴,而往往忽视了生活。其实,“生活”既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动机,又是最终的落脚点。讨论粤港澳大湾区又岂能少了“生活”的范畴?所以,《规划纲要》将粤港澳大湾区界定为“优质生活圈”,是贴切恰当的,又能给我们提供区域发展更全面的思考。

对于广东文旅而言,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的产业发展将迎来诸多机遇,政策利好空间巨大,有望形成新的产业兴奋点。广东文旅人文品格的梳理与界定、广东文旅资源的整合与融通、广东文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都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中得以重新审视。现在,《去广东》这本图书,就是对广东地域魅力与文旅特性的一次颇有价值的探索。这本书立足于“广东何以为广东”这一基本点,对广东的精神气格作了比较深入的诠释,兼具了学术性与传播性、严谨性与生动性。

展示广东文旅资源的古今传承

陈伟明(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到底什么才是广东?或者说,广东的独特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眼前的这本《去广东》,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去广东》以广东地域文化为主题,以独特优美的语言,对广东古今两千多年文旅资源的传承变迁重新进行画龙点睛的解读,精准展示了广东地域文化的历史形象与多姿多彩。本书以历史史实为依归,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提纲挈领,抓住浩瀚史海中的飞花浪影,聚焦在“雄关古道”“商海文踪”“海外赤子”“南禅佛影”“饮茶粤海”等广东地域文化不同的历史层面,以大众传播的视野与角度,重新展示了广东文旅资源的发展历程与古今传承,对于广东地域文化人文特质的发掘与广东文旅资源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文旅的独特魅力

江冰(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

在中国地域文化版图中,广东是独树一帜的。这里离大海很近,离世界不远;这里古风犹存。《去广东》这本书里,就有对广东“古风犹存”这一特性的精彩解读,比如广东至今保存较好的宗祠文化,比如广东的语言蕴含着古汉语的风韵,等等。正如陈序经先生所言:“广东是旧文化的保存所,又是新文化的策源地。因而粤人既是旧文化的守护者,又是新文化的先锋队。”广东的意义是复杂多样的,绝不可以从单一方面看广东。正是这种意义的丰富性,决定了广东文旅的独特魅力与产业价值。

重新发现广东文旅

费勇(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生活榜MOOK主编)

为什么要去广东?去广东旅行到底能带来怎样特别的体验?

这是《去广东》这本书重点要解决的。在梳理、阅读、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了答案,越来越感受到广东文旅的独特魅力。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文字所说的那样,“去广东,看海、赏花、踏山,品人间至味,拥有更多巅峰体验……”

我们从生活方式体验的角度重新打量广东文旅资源、重新解读去广东旅行的意义。“生活”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潮,旅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回顾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领先全国的岂止是各项经济数据,生活方式也堪称如此。广东应该是全国最讲究生活情趣的省份之一,从生活方式的视角观察广东文旅资源,就得出诸多有意思的结论。去广东,就是要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在山海之间、古道之间、食味之间、花色之间,体察生活之真味。

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在“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中,广东文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探索广东文旅资源整合、文旅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新路径,《去广东》《2018中国出行体验/广东报告》或许算是一个小小的尝试。

新闻推荐

广东代表团昨日下午赴京参会履职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成关注焦点

在飞机上,广东媒体采访住粤全国人大代表。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黎湛均董梓浩摄2019全国两会·广东团南都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