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规划》公示 将打造形成世界顶尖的大科学装置群
松山湖科学城中部城市服务中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通讯员松湖
东莞正在下一盘“大棋局”,继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4月下旬全面启动以来,现在又迅速打出了“第二张牌”。记者昨日从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官网获悉,《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前正对外公示,并征询公众意见,按照这一规划,将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世界顶尖的大科学装置群,而松山湖科学城也将以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并试水首席科学家等制度从而全面探索机制体制创新,还将吸聚全球人才并为其提供可负担的住房,真正让人才扎根松山湖科学城。
引领全球科学发展方向
松山湖科学城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规划面积为90.52平方公里(含水域),规划范围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大部分区域,以及大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部分区域。
《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牢牢把握“三区叠加”重大机遇,以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构建基础科研体系、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努力建成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中间性试验)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其中在“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这一战略定位上,松山湖科学城将立足东莞创新特色,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大湾区重大需求,加快推进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世界顶尖的大科学装置群。
与此同时,松山湖科学城将加快布局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前沿基础研究平台,深化学科交叉研究,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领域,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全球科学发展方向,抢占发展制高点和国际话语权,打造高端资源的集聚高地和以材料科学为引领的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主战场。
试水首席科学家制度
《规划》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以科研人才为核心,以全民创新为目标,探索发展新思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的对接联动,协调推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融合发展。
通过有效释放人才、设施、平台、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潜能,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动力,为接下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建设提供先行示范。为此,《规划》围绕人才选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城市开发建设五方面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具体而言,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此外,松山湖科学城还将探索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探索开展科研项目科学家全面负责制,优化科研项目支持方式并积极参与粤港澳科技合作计划等。
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为率先推进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品质卓越、智慧应用领先的宜研宜业宜居科学城,《规划》提出以科技引领,建设运转高效的智慧城市。通过构建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给排水,以及智慧环卫、智慧治理等支撑系统,打造深度感知、实时监测、科学决策的智慧城市标杆。
围绕创新人群对高品质、国际化、便利化服务的需求,松山湖科学城将提供国际品质的公共服务、可负担的住房与完善的社区生活圈,使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其中在公共服务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将加强优质基础教育普惠覆盖,营建高等教育与高技能培训高地,并加快推进儿童医院(松山湖院区)建设,新增一所高水平综合医院,谋划建设BNCT肿瘤医院;建设大湾区知名文化消费区和文化艺术聚集区,重点推进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技图书馆、科普馆、松山湖中心区文化艺术场馆群等的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可负担的住房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将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提高政策性住房占新增住房的比例。包括通过多元化渠道持续供应政策性住房,建设一批面向短期驻留科学人群的短租公寓和商务酒店,并建设为国际人才定制的国际社区,吸引全球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入驻松山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全市首个村级“两违”整治办在石碣镇桔洲村揭牌,进一步规范“两违”治理属地责任,形成镇村联动“两违”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