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聚英才 能级跃迁再引“孔雀东南飞”

南方日报 2021-04-22 08:42

因散裂中子源而南下松山湖科学城发展的中科院人才团队。松湖宣供图

“十多年前,我来到松山湖时,这里大部分地方都是工地。现在再看看东莞、看看松山湖,各类产业园项目、高校、知名企业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的感慨。

陈和生是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这片土地快速崛起的见证者。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随着松山湖的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来自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荟萃此地,为产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撰文:龚名扬郑国豪

高端人才成建制加速集聚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数年前陈和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正以超乎其设想的速度加速成为现实。

如今,在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研平台的带动下,众多中科院系统的高端人才携科研项目及成果,成建制来到东莞转移转化、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32个中科院系统创新团队落地东莞,集聚科研人员上千人。而松山湖,正是这些团队最密集的地方。

其中,在东莞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中,有9个来自中科院所属研究机构,共获2亿元省市财政资助,引进了包括陈和生院士、王占国院士、方守贤院士、李国杰院士以及电工所王志峰研究员、金属所张海峰研究员等一批中科院领军人物,集聚博士或正高职称的团队成员近60人,推动了云计算、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中,有物理所陈小龙、杜小龙、黄学杰、许智、孙保安,西安光学所杨小君、赵卫,化学所王健君、邱东等25个科研团队项目进驻,为东莞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松山湖已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新型研发机构为龙头、孵化器为依托、高等院校为平台、科技金融为助力、科技服务为保障的创新生态体系。

杰出的创新创业人才、优秀的企业家、出色的技能人才,松山湖正形成层次多元,领域宽、数量多的人才队伍。

全方位解决科研生活后顾之忧

为什么松山湖科学城能够有如此的人才吸引力?

首先,这里有创新全链条提供的众多优质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除了上述的大科学装置外,早在十多年前,东莞市政府就开始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在松山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东莞已经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组建了33家新型研发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和扎根,打通了产学研转化的通路,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摇篮。

去年年底,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举办,这是该峰会连续第三年落地东莞,并首次走进松山湖科学城,顶级的人才交流活动让这里的科技之光闪耀大湾区。

而自2015年松山湖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赛事“聚焦产业、促成落户”为主要目标,规格不断提高,也为人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

在资金扶持方面,松山湖管委会出资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总规模10亿元,主要面向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军企业等,未来将重点支持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入驻项目、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优秀企业和团队,以及松山湖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计划扶持项目。

此外,松山湖还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其中一个例子是,为了给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利住宿条件,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共提供1327套人才公寓。

这里不仅家具配套一应齐全,还配置“共享空间”,涵盖共享健身房、阅览室、厨房、活动室等生活设施,以满足社区人员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

“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也为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陈和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驾护航

先后出台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聚集等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让松山湖成为东莞市创新人才最集聚、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未来,随着更多科研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落地,松山湖科学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呼唤优秀人才前来参与建设。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目前,东莞正全力争取将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重大人才团队引进等权限下放。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中科院等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研究院、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等方式,松山湖科学城正大力引入各类高端顶尖人才资源。

具体来讲,针对重点招引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研项目,松山湖将实施全产业链、全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整团队成建制同步引进,以项目绩效为导向,实施更大力度的激励性事后补助奖励政策。

对部分重点大科学装置、基础研究平台和高校及研究机构赋予市级人才评价权限,探索对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给予与全职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建立灵活薪酬机制。加强和周边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培养综合性高端科技人才。

此外,松山湖将以材料科学为核心,打造相关学科领域一流人才高地,并形成高端人才向外输出和辐射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推动松山湖人才优先发展、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集聚地的实施意见》也正在起草中,将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政策保驾护航。

样本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链优势吸引人才

松山湖总部一号17栋,是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所在处。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和基地创始人,李泽湘几乎每天往返于香港和东莞,帮助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团队创业。积极探索一套可复制和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李泽湘当前最主要的工作。

李泽湘最广为大众知晓的身份,自然是大疆创新的早期投资人及董事长。在李泽湘内心中,一直希望有机会再次复制大疆创新的成功,并摸索出了一些核心路径。

他分析,要把整个机器人产业闭环做好,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外来人才在本土落地生根只是很少的例子,大部分要靠我们自己培养。虽然这个过程很长,但从长远看必须这样做。”

近20年来,李泽湘与香港科技大学师生组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学院派创业公司群体”,他们活跃在粤港澳大湾区,并借助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孵化出一批科技创新公司。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优势。”李泽湘表示,过去20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探索怎么样把粤港澳各个层次所具备的独特资源整合起来,而基地是其中成功的探索案例。

目前,基地已引进了来自英国、香港、广东等地共计近百家创业企业、创业团队,孵化率达到80%以上。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里,李泽湘运用他的科技成果、各种资源助力松山湖学生创业,培养出一批知名科技公司,走出了令人瞩目的“学院派”产学研之路。

虽然基地的众多初创公司离世界领先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它们正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平台,不断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基地的逸动科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逸动科技公司位于珠三角,借助香港的门户,吸引了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人才加入,科技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发。

未来,他期待更多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帮助他们把想法变成样机,在产业迭代中实现创新领跑。

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

松山湖应争取让高端人才

收获更多幸福感

陈清泉院士与东莞的渊源颇深。早在十多年前,陈清泉就以松山湖一家公司顾问的身份来过这里。

十多年时光过去,松山湖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对于松山湖科学城人才队伍的招揽培养,陈清泉有自己的观点。

“知识分子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不轻易跟人跑。”陈清泉说,许多高端人才要求的并不仅仅是钱,要让他们有幸福感,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发挥出其内心的热情,要从精神层面给高端人才以荣誉感。为此,松山湖仍需在高端人才招揽工作上再发力。

早在2017年,松山湖“松湖尊才卡”已正式发行,为高端人才提供了购房、贷款、子女入学等方面便利服务。陈清泉认为,松山湖推出的“松湖尊才卡”能有效为园区人才解决生活创业之忧。

据了解,去年12月举办的2020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期间,东莞正式推出《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为43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社会保险、停居留和出入境等23项便利服务。首批已经有1000名高层次人才免申请获得东莞首批优才卡。

新闻推荐

创业新摇篮 新型研发平台“聚木成林”孕育新动能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内集聚了众多新型研发机构。黄政正摄近日,“东莞智造”再次彰显强劲实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