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融合 一流学府为创新闯关持续“造血”

南方日报 2021-04-22 08:39

东莞理工学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在对机器人进行研究与测试。

孙俊杰黄政正摄

可实时监测港珠澳大桥状态的“千里眼”,10公里测量误差仅头发丝1/10的先进激光装置……近期,依托东莞理工学院九大科研平台,一批重要科研项目成果纷纷亮相。无独有偶,为充分发挥广东医科大学资源优势,助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广东医科大学八大平台也集中揭牌,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速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顺利落户。未来,一流学府带来的高水平教育资源,将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流创新平台携手同行,打造科教产融合育人新范式,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闯关不断“造血”。

撰文:黄婷刘慧茹

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如果将松山湖科学城比作一栋大厦,那么东莞理工学院与广东医科大学都在最早入住的住户之列。2002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动工建设,翌年该校区正式启用,也是在这一年,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开始动工。两所高校先后入驻松山湖,不仅壮大了东莞本土高校实力,也为后来松山湖的科教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紫荆花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从松山湖畔出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伴随着松山湖跨越式发展,以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首批入驻高校,也逐步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艾瑞深校友会网公布的校友会2021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应用型大学排名等榜单,东莞理工学院位列全国大学排行第149名,相较上一年位次提升34名,学校连续第三年稳居应用型大学全国第一。

数据背后,离不开学校与区域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理念引领。作为目前全省唯一一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东莞理工学院专业设置与本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依托松山湖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自2012年开始,学校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及专业镇街、园区、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合作,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合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据校方统计,迄今该校已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5万人,80%左右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累计向社会开展培训约12万人次。今年初,学校成功捧回东莞市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项——“东莞市政府质量奖”。

根据广东医科大学发布的历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校毕业生留莞率也位居毕业去向城市排名前列,大批高素质医疗人才奔向东莞医疗系统,扎根东莞、建设东莞。

携手科研平台实现合作共赢

秉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借助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一批一流创新平台,以松山湖为中心,东莞高等教育发展开启新篇章。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2019年7月6日,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11月28日培土奠基的国际合作创新区,则是该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点规划内容,目的是打造科创发展新引擎、工程教育新平台、国际合作新载体和品质东莞新亮点。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未来要把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成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增长极,成为展现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全面参与和服务大湾区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平台、支撑引领东莞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当前,该校还携手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实现资源共享与科研攻关;并与中科院物理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共建材料学科,通过一流学科科研平台搭建,联合开展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在松山湖科学城的另一边,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广东医科大学同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科教融合,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助力。

3月2日,松山湖科学城—广东医科大学重大项目集中揭牌、签约,广东医科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松山湖科学城医学3D打印研发平台、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基地、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等八大平台集中亮相,

科教互为支撑,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东莞高等教育大步迈前。围绕一流大学打造,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透露,未来5年学校计划投入50亿元,全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争取到2025年进入全国100强、理工类40强大学,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打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全链条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座城市创新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一流的创新平台、科研机构与高校携手,为松山湖高品质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展望未来,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人才的聚集,也将为松山湖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造血”供给。科教产融合育人的贯通,描绘出区域教育发展新样态。

当前,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工作有条不紊展开,根据规划,两所高规格大学预计在2023年正式开学。

其中,大湾区大学定位为以理工科起步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快速变化、支撑和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高端人才。借助松山湖大科学装置资源,将建立“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共同体”,构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合作链条。招生方面,大湾区大学拟开展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拟在2023年正式开办,预计到2030年在校生达1万人。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旨在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为优化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培育高端人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引领作用。将秉承“教研合一”的理念,引进香港城市大学科创研发的优势和教育资源,因应东莞市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进行学科规划,逐步建立多边跨学科教育、研究及知识转移的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拟在2023年正式开办,10年内在校生规模达6000人。

样本

院校携手助力“国之重器”建设

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

成功出束

2021年1月26日8时39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传出好消息,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

该谱仪的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的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成果取得值得欣喜,背后却是一系列攻坚克难,从项目论证到成功出束,这一过程历时近四年。

2017年3月,在“东莞理工学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研制及东莞理工学院中子散射技术工程中心建设项目”评审论证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就多物理谱仪科学目标、研制内容与中子散射技术工程中心建设、运行模式、核心团队等作报告,由此启动项目建设。

据介绍,多物理谱仪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谱仪建设团队和各合作单位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国内首台12立方米中子散射真空腔的研制工作;受疫情影响,国外工程师不能抵达现场,谱仪建设团队与准直系统精心准备,高质量完成全部中子导管的高精度准直与安装工作……

多物理谱仪主要用于开展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未来将在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和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重要研究平台支撑。

观点

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主任郑国洪:

高水平大学布局为发展储备智力资源和创造潜能

对于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顺利落户,郑国洪从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多角度阐述意义及利好。

围绕教育发展,他表示希望通过推进两所大学建设,带动、辐射东莞现有高校,提高东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让东莞学子在家门口有更加多元、优质高等教育学府选择机会。

“一直以来东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加快源头创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换、企业培育的发展战略。”立足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郑国洪直言依托散裂中子源的成功运行、材料实验室相继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高等院校科技、学术资源凝聚,强化东莞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力量,补足在关键技术、瓶颈技术的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和成效。

展望城市发展,郑国洪认为东莞从农业县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世界工厂,再到现代制造业名城,城市发展轨迹不断因时而变、迭代向前。他表示:“大学是一个荟萃人文思想、引领科技创新、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高规格布局两所高水平大学,将带来大批大师名家和高端人才能聚集,为东莞发展储备智力资源和创造的潜能,也将持续提升东莞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及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城市竞争力。”

新闻推荐

筑梦大平台 全链创新体系为科研成果转化添翼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孙俊杰黄政正摄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刊《科技导报》公布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的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