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新摇篮 新型研发平台“聚木成林”孕育新动能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内集聚了众多新型研发机构。黄政正摄
近日,“东莞智造”再次彰显强劲实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公告,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同时跻身“国家队”,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其中,来自松山湖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与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下称“广智院”),凭借领域内的创新优势,分别成为两大集群的发展促进机构和在莞分支机构,为松山湖这座创新之城又添新荣誉。
工研院与广智院“并蒂开花”,无疑是松山湖20年来厚植科创土壤的重要收获。从2005年首家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落户,到如今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遍地开花,松山湖俨然已成为东莞科创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范畴,当年创办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的李国杰院士不禁感慨:“现在,松山湖不只是东莞的松山湖,而是全国的松山湖。”
撰文:张珊珊张仕婷
工研院12年孵化企业超千家
工研院是较早扎根松山湖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2008年,现任院长张国军在恩师李培根院士的推荐下,辞去高校工作来到松山湖。但在他眼里,当时四周仍像一片荒地,百业待兴。
要论筹建研究院的初衷,张国军的“苹果论”是最好的解释。“"青苹果"好看不好吃,"红苹果"好看又好吃。”他认为,学术研究往往像“青苹果”,而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工研院要做的,是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栽下“苹果树”,结出成熟的果实。
然而,成立之初的工研院,仅有30余人的创业班底,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工研院理事长邵新宇曾表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可以打造一个小环境”,可通过设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2010年,工研院提出“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如今,研发团队已发展至800余人。
截至目前,工研院共引进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广东省创新团队8支,孵化企业1000多家,自主创办企业100多家,并为1万多家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此外,邵新宇担任院长期间,曾带领工研院发起国家“数控一代”工程,牵头建设的智能制造车间已被评为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研发升级赋能产业扩容提质
来到广智院一楼,原本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已被撤了一半,成为广东镭泰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镭泰激光”)的厂房所在地。“广智院腾出一半展厅的空间给我们,让我深受感动。”镭泰激光创始人、董事长肖磊表示。
镭泰激光是一家工业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生产设备重且体积大,因此,足够大的厂房是公司选址时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同时,产品集成过程中,机床、激光器、运动模组、机器视觉等都是必备的部件。入驻广智院后,肖磊谈道:“广智院做的是产业生态,其孵化的企业中,很多都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广智院成立于2015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在松山湖布局的第二所新型研发机构,由工研院牵头建设。近年来,其围绕大功率工业激光器、机器视觉、多轴机器人等方面,开发十几类核心功能部件、工业软件及关键装备。其中,大功率激光器创新团队已率先研发出国际首台单模块5kW工业级光纤激光器,以及国内首台高可靠性全光纤合束30kW工业级激光器,打破相关技术的国外垄断。
“研发要往高处走,产业要往实处走。”张国军表示,当前,产业发展已由“扩容”向“提质”阶段迈进,要实现长远发展,仍需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特别是激光产业。
当前,松山湖拥有全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广智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了大批激光产业资源。在各类大装置、大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的加持下,松山湖激光产业未来可期。
对接科学城发展打造新动能
在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莞工科创研究院”)五楼的实验室内,安装着一个约3米长的电子屏,通过它便可实时监测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黄埔大桥、散裂中子源等多个建筑地点的安全数据。
这个看似普通的电子屏,名为重大建构筑物地震安全在线监测与评估系统。2016年,莞工科创研究院针对我国滨海生命线工程发展滞后相关问题,如多灾害耦合下的性能评估、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和快速修复等,开始谋划建设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
“那些肉眼观测不到的信息,包括裂缝、建材的损耗以及其他外力对桥梁的影响,都可以通过团队研发的新型装置进行监测。”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介绍,平台已于今年3月启动,未来力争建成国际首个滨海地区复杂环境下的多灾耦合试验及模拟仿真平台。
在莞工科创研究院内,与上述平台几乎同期启动的,还有大湾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精准营养与智能诊疗科学中心及粤港先进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等,未来将在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模式、发展增材制造产业、推进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的机遇与可能。
作为东莞理工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当前,莞工科创研究院已引进30多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2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马宏伟表示,当下松山湖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科研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未来,学校还将围绕材料、信息及生命科学三大领域推动学科发展及项目建设,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贡献更多来自本土高校的力量。
自2005年起,松山湖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与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多家。截至目前,松山湖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引进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53个,累计孵化企业超150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为书写松山湖科学城的新历史篇章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推动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布局中愈发凸显重要地位。
样本
小豚智能
深耕全自主无人艇领域
入驻松山湖“双创社区”
在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豚智能”)的无人艇实验室内,耿涛坐上一个“驾驶室”,结合5G通信技术及眼前的两块电子屏,便能操控远在湖面上航行的无人艇。航行方向、路线、速度等,都能自由把控。
耿涛是小豚智能的总经理,也是2016年工研院引进的“广东省创新团队”——“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5年来,团队从产品研发、实验室建设到项目落地,都是在工研院完成的。截至2020年3月,团队提交发明专利30项并顺利“毕业”;2020年7月,耿涛带领工程核心成员,成立小豚智能。
“我们是第一个提出全自主无人艇概念的团队。”耿涛谈到,来到东莞以前,他曾在高校当老师,本着一颗“实业报国”的初心,才决定“下海”创业。
然而,从学者向创业者转变,并非易事。“做学术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做工程则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其间,耿涛带着团队,把在无人驾驶、环境感知、自主控制等技术方面的积累,应用于全自主无人艇这一特殊领域研发上。“所有产品要以客户为导向,解决市场痛点。”他说。
幸运的是,在工研院这个“大家庭”中,耿涛及其团队并非单打独斗。在这里,团队不仅能享受周到的财务服务,还能无缝对接上下游产业资源。“我们有很多值得信任的兄弟事业部,包括做无人机、环保业务的团队,对开展项目研究很有帮助。”
如今,团队已研发出江豚—12C、江豚—16、江豚—30、海豚—68等系列单体或双体无人船平台,小豚动力、小豚智控和小豚智讯等核心功能部件。相关产品和技术在教育、环保、船舶、测绘、应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场景。
今年1月,小豚智能作为首批入驻企业,已与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下称“双创社区”)签订入驻协议,计划4月底搬进新的办公室。“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产业化规模,双创社区拥有浓厚的创业氛围,更便于对接市场资源。”
同时,耿涛坦言,社区提供的办公场所更加宽敞,第一年免租,第二第三年租金减半。“团队"毕业"后,我们有很多选择,最终还是想继续留在松山湖。一是我们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二是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诚意。”
此外,去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一年一个样,我对这里充满信心。”耿涛表示,在国家战略的加持下,松山湖科学城将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推动产业转移。“我们希望能成为东莞及大湾区布局的一分子,在全自主无人艇领域留下自己的作为和身影。”
新闻推荐
2021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小小传承人”展演莫家拳课间操
莫家拳课间操展演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余晓玲“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阵阵铿锵有力的石龙新昌鼓鼓声响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