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进东莞 太平手袋厂拉开东莞制造大幕

东莞日报 2021-04-19 17:28

■4月15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图为媒体记者们在虎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参观采访本报记者 陈帆 摄

4月15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采访团来到太平手袋厂、广深高速、黄沙河整治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从这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了解东莞从“三来一补”到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加速转变的密码。

在虎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电动缝纫机、老照片、生产车间,将采访团拉回了那个激情岁月。太平手袋厂创建于1978年7月,是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重要标志,它拉开了东莞制造大幕。经过不断转型升级,东莞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一跃成为制造业名城,并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陈列馆再现东莞敢为人先的精神

走进太平手袋厂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时间轴:197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197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创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陈列馆通过全景纪实再现太平手袋厂的加工生产、日常管理等细节,展现了太平手袋厂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陈列馆雕塑广场的三个主题雕塑,生动体现了太平手袋厂敢第一个“吃螃蟹”,敢闯敢试的精神,激发东莞人奋勇前行的昂扬斗志。

在陈列馆,一幅油画反映了当时港商张子弥和东莞县二轻工业局签订合作协议的情景。

1978年4月,张子弥在当时东莞县二轻工业局的领导陪同下,来到太平服装厂考察。张子弥带来了一个当时欧美流行的手提袋,同时还有一部分制作材料,要求服装厂员工在没有图纸和说明的情况下,制作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手袋。

当时的太平服装厂负责人刘艮知道,短时间制作这类手袋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是刘艮决定迎难而上,她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蔡笑英、陈雪萍,接到任务后蔡笑英和陈雪萍一头扎进了车间,凭着经验,反复尝试,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终于在第二天早上用张子弥提供的材料完成了手袋的制作。

第二天,当张子弥看到手袋后,对太平服装厂的技术和效率感到非常满意,就决定和太平服装厂开展合作。

随后,东莞县二轻工业局和张子弥讨论合作,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太平手袋厂就此诞生。

老物件见证当年盛况

在陈列馆,有一台名为“见证号”的缝纫机,是太平手袋厂第一批员工苏秀仪在陈列馆筹建时捐赠的。

原来,1996年太平手袋厂清算结业,苏秀仪特地买下了厂内的一台缝纫机,并一直使用到前些年。这台缝纫机见证了苏秀仪的青春年华,也见证了当年太平手袋厂的盛况。

1979年,太平手袋厂计划完成利润3万元,实际完成利润9万多元。

在太平服装厂的时候,一般工人工资很低,一个月18元、28元、38元不等。但是太平手袋厂实行“按件计酬”,调动了全厂工人的积极性,大家通宵达旦地赶生产。在1978年,哪怕是工程师一类的,也只有不到100元的月收入。太平手袋厂工人头一个月就已经尝到了甜头,连学徒都能拿到80到110元的月工资。一发工资,整个城镇都轰动了,很多人想方设法来厂里工作。

“厂里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大家都不怕辛苦,我的工资也从每月30多元涨到了100多元,当时非常高兴。”苏秀仪接受采访时表示,工资提高了,生活水平也相应提升了,她买了430元一台的电冰箱,还买了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等,首先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手袋厂成为滚滚大潮起点

太平手袋厂的创建,标志着内地“三来一补”企业正式诞生,此后,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东莞走向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2008年《人民日报》刊文,“在全国兴办了第一家出口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此后,以外商来件、来料、来样加工进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形式,在东莞以及珠三角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东莞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正如陈列馆结语所说,历史的魅力在于,许多不经意的举动竟因历史的点拨,而成为滚滚大潮的起点。谁曾想,小小的手袋厂竟然拉开了东莞制造大幕,经不断转型升级,东莞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一跃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截至2020年末,东莞已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2.9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在莞投资项目45个,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培育出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集群。尤其是IT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东莞智造”品牌逐步打响。

新闻推荐

东莞河清岸美换新颜 岭南水乡还复现

2020年年底,北排涌全域综合整治的各项工程相继竣工文/羊城晚报记者秦小辉图/羊城晚报记者王俊伟暮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