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去年GDP近3700亿元,7项重要指标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黄埔有个万亿元新梦想
黄埔将形成“一岸双轴三片”新发展格局。李剑锋摄
1月22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暨中国共产党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工作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此次会议信息量很大,透露了2020年该区的发展成绩单:预计该区全年GDP实现近3700亿元,财税总收入超1300亿元、增长11.6%,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7项主要指标居全市第一,GDP等7项重要指标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该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也徐徐铺开: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0%左右,将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国家创新中心集群,将充分发挥知识城、科学城极点带动作用,深化与南沙战略协同、战略合作,推动知识城纳入自贸区范围。
更引人注目的是,黄埔将实施制造万亿元计划。织就万亿元新梦想的同时,一个以该区命名的大学——黄埔大学也呼之欲出。
●南方日报记者吴雨伦通讯员范敏玲
人均GDP达到世界发达经济体水平
形成“一岸双轴三片”空间格局
过去一年的成效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5年来“蓄势”的集中体现。
5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人均GDP达到世界发达经济体水平,固投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财税总收入连续4年超千亿,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列。
当天会议的重头戏之一,莫过于审议通过《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中共广州开发区工委关于制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稿)》。
此次会议上透露了黄埔发展的新“空间密码”:“一岸双轴三片”。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一切“生命体征”——基层“细胞”的活力、生态“肌理”的亲和力、经济产业“骨骼”的硬朗度等,都在空间结构中有机完成。
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来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布局,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在“广州东进”中把握“黄埔时间”的有力手段。
“一岸”不仅指珠江岸,还蕴含着港、城、岸、岛的一体化发展。
该区将推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黄埔片区)建设,加速建设珠江东十公里“黄金岸线”,加强岸线和腹地、空间和配套、景观和功能“三统筹”,打造国际滨水带、贸易新走廊、黄埔会客厅。
“一岸”中还藏着“引擎”和“牵引”。
“引擎”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为引擎,向西深度联动广州主城核心区,其作用无疑是牵引城市功能沿岸东进。黄埔综合保税区、穗港智造合作区则将成“牵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临港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区港联动临港产业经济带。
“双轴”则意味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有了“中轴线”,将串联起区域内多个板块的发展。
创新大道将成科技创新轴,其使命是串联知识城、长岭居、科学城、长洲岛和生物岛五大板块,并博采众长,发挥知识城知识经济、长岭居创新生态、科学城技术创新、长洲岛农业科技、生物岛生物医药集群优势,建设创新引领型、知识密集型和产业领军型的综合性产业组团。
开放大道—开发大道将成产业创新轴,串联知识城、翟洞、永和、云埔、西区等,加强知识城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商务功能布局,推动永和、云埔、西区等组团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西区—麻涌、西区—化龙过江隧道建设,推动“一江三岸”互联互通。
去年5月,黄埔提出由北向南串联成线,铺就“北中南”空间布局蓝图。在这次会议上,“北中南”被统称为“三片”,三片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融入广州主城”。
北部片区的发展“宏图”不小,将创建广州发展新中心,融入广州主城“30分钟交通圈”和“30分钟生活圈”。该片区将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为牵引,与澳门共建穗澳合作示范园,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
中部片区则以广州科学城扩容提质为契机,全面融入广州主城、向东辐射珠江东岸地区的带状枢纽,成为广州科技和产业创新支撑带。南部片区以黄金岸线为纽带,链接生物岛、长洲岛、黄埔港和西区,构建产业互融、游憩互通、景致互映的滨江商务服务链与新城市客厅。
从“北中南”升级为“一岸双轴三片”,这也与广州构建“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发展战略布局相合,可以看出黄埔未来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将着眼系统、放眼广州全域,让每个板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加快筹建黄埔大学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5%
未来5年,毫无疑问,科技将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一个重点发力领域。
会上透露,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强区。
世界一流科技强区离不开一流人才。目前,该区科研力量已引进袁隆平、钟南山、张伯礼、施一公等战略科学家91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099人,居全市第一。
2021年,该区将继续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国家创新中心集群,引进一流高端科研院所。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推进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西电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落地建设,加快推进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科技专项规划。
一个数字将上述目标量化:到2025年,该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5%。2019年,黄埔区已经是广州首个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突破4%的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增强,意味着该区未来创新能力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更为吸睛的是,黄埔将拥有一座以区名命名的大学——黄埔大学,这在全国很少见。未来,该区将加快筹建黄埔大学,进一步吸引国内双一流和港澳高校在黄埔设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顶尖学院和重点实验室。
在推动科技创新领跑之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也将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展现新作为,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
黄埔制造万亿计划将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1个三千亿级,以汽车制造、新材料为主的两个2000亿级,以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健康食品为主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2021年开始,该区将抓好补链、稳链、强链工作,重点打造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安全等国内优势产业集群。
具体而言,该区将重点加快小鹏、宝能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制高点;发挥粤芯、高云、兴森快捷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建设大湾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新高地;加快建设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前端系统创新中心,以LG、创维、立景创新等为牵引,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百济神州、诺诚健华、GE、龙沙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疫苗生产基地,推进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区建设。
高铁城际入区
深度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未来五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聚焦三个“更”: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先行先试。这三个“更”也意味着,黄埔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
营商环境是深层次改革的着力点。2021年,该区将对标世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深化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推行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系统性创新,推行更多“拿地即开工”项目审批模式。
更高水平的开放还意味着国际“朋友圈”的扩容。该区将实施新一轮“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中新合作为牵引,深化中沙、中以、中乌合作,鼓励优势企业稳步推进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
去年黄埔区委全会曾提出,将与南沙科学城共同推动5G和量子通信等新基建互联互通,同时将开通从中新广州知识城到南沙全球第一条无人驾驶航线。
这次会议则进一步提出与南沙协同打造广州科技创新双引擎。
作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重要引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发挥知识城、科学城极点带动作用,深化与南沙战略协同、战略合作,推动知识城纳入自贸区范围,铸就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中之核。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将携手深莞以期有更大作为。该区将推动与深圳高新区合作共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与宝安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先行先试地,与光明区打造生命科学成果协同转化新高地,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共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地,与东莞水乡共建大湾区深度合作先导区。
区域联动的棋局上,离不开交通的“落子”。
2021年广东两会期间透露,广州28号线地铁将经过黄埔鱼珠,并与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地铁相接。这条途经黄埔且通达大湾区四城的地铁,无疑将加速黄埔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未来,该区将进一步推动“高铁城际入区”,争取穗莞深城际在区内设站,配合做好广深第二高铁、广河高铁、广汕高铁、广中珠澳高铁等线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地铁七号线二期和五号线东延线,争取地铁六号线三期列入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推动“知识城—广州东站”“知识城—南沙”“黄埔高铁站—白云机场”等高速轨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有轨电车二、三、五、九号线和一号线东延线建设,推进有轨电车、公交、地铁、城际无缝接驳。
新闻推荐
治出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好秩序 “雷霆整治”加速东莞进口冷链食品行业净化
■“雷霆整治”加速东莞进口冷链食品行业净化。图为1月24日,信立国际农产品贸易城,工作人员正在对进口冻品喷洒消毒本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