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街道 蛤地社区客家文化活动进社区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水濂湖位于蛤地社区内
蛤地社区风景秀丽
社区开展传统文化进百村等活动
策划:田恩祥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文聪通讯员莫丽儿
“我们这里有水濂湖、连丁山,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去年以来,随着‘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走进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17日,东莞南城街道蛤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李玉娟告诉记者,近年来,蛤地社区一方面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繁荣乡村文化,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持续开展客家文化特色活动
蛤地社区地处南城街道东南端,东莞大道旁,与美丽的东莞植物园毗邻。辖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154人,全部讲客家方言。社区先后获得“市文明社区”“市生态社区”“省卫生社区”“国家科普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
李玉娟是土生土长的蛤地人,在她的带领下,从蛤地社区居委会走出来,穿过密布着各类商店、物流仓库和厂房的大街,来到了一座小坟地前,“你知道蛤地社区的由来吗?这里就是‘蛤地’名字的发源地。这座小坟地形似蛤蟆,蛤地人以客家方言为主,客家话中称青蛙为‘蛤’,称坟墓为‘地’,于是干脆命名为‘蛤地’,一直沿用至今。”
蛤地社区的本地人全部都是客家人,几乎人人都讲客家方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客家习俗主要有唱山歌、制作客家鹅、冬至吃白萝卜粄、除夕洗澡要放入柚子叶、桔子皮和抹药等。
李玉娟说:“不少老一辈的居民,至今还保留着这些习惯。社区也积极推广客家文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客家文化知识讲堂、客家美食制作、客家方言学习分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客家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客家文化。”
李玉娟坦言,希望能通过持续开展客家文化特色活动,把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丰富居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上周末,蛤地社区的一所教育机构一连举办了两场中国舞及广场舞的教学分享活动。30多名社区妇女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学习每个动作。学员李阿姨为活动点赞,“大家都是初学者,但老师教得特别好,通俗易懂。我们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锻炼身体。”
这是2020年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中“美育沙龙进百村”中的一个活动场景。据李玉娟介绍,除了积极推广和传承客家文化外,去年3月,蛤地社区被列入东莞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社区。
据了解,东莞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是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惠民、传统文化进百村等基层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现在社区环境不断变好,居民收入稳定,大人和小孩都有了更多时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李玉娟表示,社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除了社区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外,还积极开展歌唱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前,蛤地社区已开展了多场文化娱乐活动,例如,文化馆“艺术普及进百村”文艺培训——中国民族舞入门、“品味生活”之宋代点茶体验活动、“七彩世界我做主”彩绘小组活动等,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李玉娟笑着说:“每次社区举行文化活动,我们都会提前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发布通知和募集参与者,大家的热情度和参与度都很高,报名挺火爆的!”
新闻推荐
半圈水泥墓室,两行石阶,中间一块简朴的大理石,构成了义勇之冢的全部。除“义勇之冢”四个大字,石碑的抬头和落款由“光绪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