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座漂泊134载的英雄冢

东莞日报 2020-12-18 10:26

半圈水泥墓室,两行石阶,中间一块简朴的大理石,构成了义勇之冢的全部。除“义勇之冢”四个大字,石碑的抬头和落款由“光绪十一年乙酉花月迁葬”一行楷体分就。

墓室左右门户处,刻着一副“英灵钟吉地,佳水绕明堂”的挽联。一块铭牌,简单地记载了关于这座坟冢被发现的经过。

翻开出版于2015年11月的《虎门文史》系列,上溯《东莞县志》,终于粗略地知道关于这座英雄冢的前世今生,知道这里埋葬的是那场闻名中外的虎门海战中的阵亡官兵。

他们普通而平凡,大多数是来自于附近乡镇谙熟水性的本地人。他们也许是来自曾在横挡山边伏击过敌人的南栅村民,也许是曾向敌舰发起过夜袭的镇口村民。没有具体遗骸数字,没有任何姓名,他们共同拥有的只是同一个生命被注销的日期:1841年2月26日,和一串来自那个年代不够精准的数字:清军阵亡300人,被俘虏上千人,逃跑人数无法计算。而对手英军那边,却明明白白只有5人受伤。

多么令人悲催的比例!相对于被俘虏和逃跑的人群,这数百个无主孤魂是多么的令人敬仰,又令人扼腕叹息。在那一天,在离横挡炮台不远处的靖远炮台,陪伴他们一起上路的还有老将关天培。尽管如此,他也还比副将陈连升父子多存活了19天。

那一天,关天培刚满60岁又一个月,以此推断,这些官兵绝大部分正当盛年,也一定大多数是各自家庭里的主力。无数家庭盼着他们拿回军饷籴米打油养家活口,等着他们解甲归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2月的珠江口朔风阵阵,单薄而破旧的军服并不能为将士们缓减多少南方的湿冷。始建于1717年的横挡岛炮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戍守在这个不通船只、不宜人居的孤岛上,他们搭起连片战营,筑起了多个炮台。怀着昂扬的士气,每天操练着自己。

终于敌人来了,却不是陷入他们早已谋划过无数遍的包围圈中。狡猾的英军另辟蹊径,让炮兵和步兵从无清兵驻守的下横挡岛登陆,修筑工事,仅只用几个时辰就架起了野战炮兵阵地。这期间,关天培指挥清军迅速发动炮击。

悲催的是,清军的火炮质量太差,根本就伤不了英军分毫。这些国产土炮只能算是最原始的滑膛炮,长3.8米多,重近5千斤,用白口铁铸成,机动性能差,后坐力大,射击精度低,约6分钟才能发射一次。加上为了节省弹药疏于排练,清兵操作技术不精,往往炮未发出,自身已经被伤,轻则虎口震裂,重则被骤然轰裂的炮身炸死。

英军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用射程远超“大清造”大炮猛攻横挡岛一线6个炮台。在敌人的船坚炮利夹击之下,不到半天,清兵们苦心打造的军营和炮台灰飞烟灭、满目疮痍。这一役中,300名驻守横挡炮台的义勇军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入侵之敌。虽然援兵不继,仍坚持战斗,在战火纷飞中,直至只剩下了30余人,弹尽粮绝。

他们没有逃走!也不肯投降!抱着宁死不屈的决心,他们愤然集体投井,壮烈牺牲。这些海战中的英魂,就这样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孤岛上。时人也许曾将其草草殓葬,直到40多年后清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他们才拥有了一座坐北朝南,占地约50平方米,上面有对联,墓碑高1.2米、宽0.47米的墓室。

然后,又过了近90个春秋,时间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枯井里的遗骸才被后人发现打捞了出来。终于到了1974年,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义勇之冢”被从荒无人烟的横挡岛迁至牛背脊山(现统称大人山)山腰。

咆哮的大海,呼啸的炮弹,疯狂的英军,以及愤怒的关天培,曾经振聋发聩,令他们耳膜受损。时过180年,一切的喧嚣早已归于平静。也许生前太吵了,所以死后,他们寂寞寥落,耳根清净。

这个在海上漂泊134载的英雄冢,已重新回到大地的怀抱。但愿围绕这些无名英雄的除了历历碧树,繁茂芳草,还会有越来越多不忘历史的人们,记住在这座烈士墓里躺着的人们。

征稿启事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作品内容不得脱离东莞,且必须原创,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需作者自行承担侵权责任。来稿请附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270915180@qq.com。

新闻推荐

厚街:坚决遏制违法建房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满元通讯员朱穆)前日,厚街镇召开规范农村土地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厚街镇委书记刘学聪强调,要坚决...

 
相关阅读